中山大学131支突击队助力“百千万工程”(三)
2025年是广东“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重要节点。今年,中山大学共立项131支暑期社会实践队伍,涵盖超过95%的培养单位,动员广大师生奔赴连州、高州和省内外其他地区进行实践服务,在干中学、学中干,为“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贡献中大学子的青春力量。下面就请大家跟随团团的视角,一睹各突击队的实践风采吧!
一、系统科学与工程学院
“技高一筹”科技实践团走进高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和高州中学,通过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将深奥的科学原理转化为触手可及的体验,为近500名中小学生讲授系列科技课程,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赢得学生们的热烈反响。
二、博雅学院
“英歌雅韵”非遗活化与传承实践团走访潮阳区三支英歌队,收集英歌舞口述史资料,形成完整的文化档案,录制英歌舞表演视频、教学视频,制作英歌舞宣传册与明信片,提交《潮汕英歌舞传承现状与活化路径调研报告》,创建并运营“英歌雅韵”社交账号。
三、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遥感科学与技术学院
“核聚翁源·科普‘绘’农”实践团深入741矿旧址与广东核工业教育基地,探寻红色矿业遗址的科普转化路径;拍摄兰花产业宣传片,探访全美花卉科技有限公司和电商文创中心,探索“农业+文创”融合模式;对松岗村村貌和湖心坝客家围楼进行航拍,助力乡村数字化影像采集与推广。
四、管理学院
“知行”实践团分文旅调研、红色文化、助农产业三大方向,与村长等村干部展开专题访谈,请教基层工作经验、乡村振兴经验,走访种鸡场、田间地头等,了解三星村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形成文旅策划、产业升级等工作方案,进行荔枝采摘助农活动,拓展市场销路。
五、国际关系学院
“乡”约琴口实践团前往广东河源琴口村,设计涵盖美术、手工等多样化文艺课程,采用互动游戏、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激发青少年的主动性与创造力;聚焦灵芝种植等产业,走访种植户、合作社负责人及村干部,形成“难题清单 + 解决方案”调研报告。
六、海洋科学学院
“‘兴’有渔力”实践团走访珠海市红旗镇沙脊村、大林社区等地,调研黄立鱼等特色养殖现状,与村干部、渔民面对面交流,精准掌握渔业发展痛点与实际需求,结合基因编辑技术与鱼虾混养模式推广,探索低成本、高效益的渔业发展路径,助力渔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七、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科技E夏”惠州科普实践团走访龙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了解该社区“未来社区”建设理念,面向社区25名小学生,开展“自然教育启蒙”主题夏令营;“智惠E企”企业调研实践团走访中大惠州研究院及大亚湾党群服务中心,了解惠州大亚湾的风俗文化、规划发展等,前往东方雨虹建材有限公司,调研企业生产与发展中的问题,助力企业破除发展瓶颈。
八、化学学院
梅州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实地调研娘酒企业和电子标杆企业,深入了解娘酒的生产流程与销售途径,推动传统酿酒工艺的现代化转型路径;挖掘覆铜板与稀土发光材料领域技术难点,提出了一系列生产工艺优化举措;同时深入梅州乡镇中学与居民社区,开展“化学+防晒”科普宣传。
九、旅游学院
“博罗百千万突击队”前往澜石村了解荔枝滞销等问题,访谈返乡青年等群体挖掘电商发展潜力,调研松树岗村,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农旅融合模式,总结梳理资源图、分析问题,形成村庄发展问题清单与优化建议;“大亚湾百千万突击队”调研华润小径湾、黄金海岸等地,走访红树林湿地、海洋渔业科普馆等,深入东升村、义联村等考察乡村规划与民宿经营,探访非遗传承人苏马喜,记录渔家汤圆制作等非遗技艺,与大亚湾文旅事务中心座谈,形成多地问题清单、研学设计思路及非遗活化方向,为大亚湾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参考;“探索乡村可持续旅游之路”实践团前往云南元阳县阿者科村调研,分组开展乡村旅游开发与设计考察,深入到村户街头与村民交流,总结“阿者科计划”的旅游营销模式、产品定价,助力村落旅游营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马克思主义学院
“薪火耘乡”实践团走访吕田镇黄沙坑革命遗址等地,了解当地红色资源开发现状及面临难题,开展老党员口述史访谈,梳理吕田地区基层党建历史,调研当地现代农业发展企业,了解绿色农业全产业链运作,探索乡村绿色振兴实践路径;塘布村村史调研队访谈历任和现任村支书等23人,收集一手口述资料10余万字,走访12个村民小组,考察2座宗祠、3处革命遗址等,拍摄200余张实物照片,完成约1.5万字《石头河畔的记忆》初稿。
十一、管理学院(创业学院)
低空经济发展赋能深圳市光明街道实践团实地调研宝安低空经济公共服务中心等地,深入了解低空经济产业生态,探索商业地产与低空经济融合发展经验,助力打造“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特色示范园区,创新“赛事赋能”模式,打造集科研创新、产业孵化与公众体验于一体的示范性场景。
十二、生态学院
薪源行动队开展垃圾分类趣味课堂与墙绘创作,通过互动教学提升当地学生的环保意识;实施防溺水安全教育与国家资助政策宣讲;拍摄文旅宣传视频,推广“音乐葡萄”等特色产业,通过镜头展现当地生态人文魅力。
十三、数学学院(珠海)
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为黄屋村及周边村镇儿童进行数学启蒙教学,调研瑶塘村乡村历史、发展历程,通过微视频展示调研成果,记录乡村变迁;前往中山大学在韶关坪石的办学旧址,感受战火中的文化坚守与爱国精神。
十四、物理与天文学院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实践团前往福堂中心小学与小三江中心小学,开展《从牛顿定律到引力波》科普讲座,与当地政府讨论“大射电连山科学试验阵”项目;对当地特色壮绣文化进行学习调研,用影像记录绣娘记忆与大师讲述制作宣传片,助力其焕发新生。
十五、先进制造学院
黄江镇科创强镇实践团联合当地科技馆,面向中小学生开展3D打印等科技科普讲坛,融入科技公园地域文化特色,基于场馆地标性建筑制作纪念印章、套色印章和科技馆实景系列明信片,实现科学成果的创造性转化。
十六、哲学系
清远实践团调研清远岛上书院等地,了解岭南书院的经营模式与文化氛围建设,通过举办读书分享会和公益讲座,探索现代书院的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功能,推动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与青年交流互鉴,让“两个结合”在实践中落地生根;“智享好拾光,哲润社区情”实践团组织志愿者三赴梅花村街道,开展智能手机使用教学,累计服务60余位长者,为行动不便的独居长者提供上门指导,协助设置手机安全防护,解决生活缴费等实际难题,增强长者防诈骗意识。
十七、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网安科普凤庆行动,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前往云南凤庆,以“AI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探访茶叶、热情果、核桃等特色产业,了解农旅融合与非遗文化,依托人工智能技术采集茶叶样本,优化算法,研发智能茶叶质量检测系统,助力茶产业标准化升级。
十八、新闻传播学院
云南凤庆媒介融合野外实践团深入凤庆县9个乡镇、27个村落,扎根凤山镇红塘村,拍摄纪录片《茶山回响》素材2910分钟;采访滇红非遗传承人等32名人员,拍摄视频750分钟;聚焦林下经济、乡村旅居等,拍摄视频2420分钟,采集约1.7万张照片,搭建约60个模型,为当地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