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创新创业育人取得丰硕成果
当创新的号角在校园回荡,当创业的浪潮在岭南涌动,中山大学正以多元培育模式让双创之花在各个角落绽放。从校团委和培养单位的统筹引领,到学生社团的特色深耕,不同主体各展所长,共同构筑起充满活力的双创育人天地。
一、三级联动,科创协会引航向
作为校团委指导的学术科技类学生社团,青年科技创新协会(科创协)如同校园双创生态的“导航系统”,以“指导单位-导师-学生骨干”三级联动为核心,编织出一张覆盖广泛、运转高效的培育网络。
作为校园双创活动的重要组织者,科创协以高规格赛事为实践舞台。近一年协办了“赢在中大”等重大双创活动10余场,服务师生逾千人次。这些活动不仅是展示创意的窗口,更是锤炼能力的熔炉——成员在六大部门轮岗期间,深度参与资源统筹、项目培育、嘉宾对接等全流程工作,将课堂理论快速转化为组织协调、执行策划等实战能力,在具体事务中完成“学用相长”的闭环。
在体系化培育方面,科创协为成员搭建广阔成长平台。在协办国创赛等活动中,成员接触前沿项目百余项,创新视野持续拓宽。不少骨干由此启动校内科研项目,实现从“活动参与者”到“项目创造者”的转变。“老带新”的传承机制更让经验与能力层层传递,形成良性发展的育人生态。

科创协的工作中,思政教育的微光不断闪烁。开展服务赛事时,不仅是能力和事业得到成长,胸中的责任和担当也在澎湃。协作的齿轮紧密咬合,心照不宣间培养出默契,集体责任感悄然生长。
创新步履与家国理想同频,实践火花映照着时代星河。科创协以独特温度滋养双创新苗,让科创氛围漫过校园。
二、三阶实训,医工融合绽锋芒
由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指导的医工融合科创协会,以“敢闯、会创、善创”为内核,打造出一套独具特色的双创培育体系,让工程思维与医疗智慧碰撞出璀璨火花。
敢闯:阶梯式实训淬炼硬实力。协会构建“基础实训-项目孵化-实战应用”三阶工程实训体系,覆盖本科四年的学习与科研,为学生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进阶之路。
会创:产教融合锻造转化力。依托深圳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优势,协会深化“三进”产教融合机制,让学生深度对接行业,实现产业需求进课程、行业项目进毕设。学生不仅掌握了技术攻关能力,更具备了产业思维和市场意识。
善创:全链条保障铺就转化路。协会探索出台“学分认定+项目扶持+孵化护航”组合政策,构建从创意到成果的闭环支持。同时,打造“双创广育赛-双创遴菁赛-双创淬锋赛”阶梯式赛事框架,为不同阶段的项目提供展示和打磨的平台。
敢闯有回响,会创见真章。近三年,生物医学工程院学生主持国家级大创项目174项,学院共协助申请专利42项,报名生医工竞赛近200项。在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中共斩获各类奖项71项,连续两年获“赢在中大”创新创业大赛学术赛道金奖。更有团队项目获广东省挑战杯特等奖,多个创新创业项目向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发起冲刺。

三、双轮驱动,材工科创结硕果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科技创新中心通过“科研+赛事”模式,让材料学科的创新活力持续迸发,成为培育双创人才的重要阵地。
导师引领+朋辈互助,科研兴趣早培养。中心以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为纽带,形成“导师引领、研究生辅导、本科生互助”的共同体。从大一就播下科研的种子,开展4期新生走进实验室活动,推动70%以上本科生参与科研,在动手实践中培养科研思维。
学术沙龙+企业参访,视野格局再拓宽。中心打造“材料创新沙龙”系列讲座品牌,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素养、拓宽学术视野,目前已开展23期活动。同时,中心积极链接企业资源,组织学生参加名企参访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赛事陪伴+经验传承,实战能力稳提升。中心建立“赛事全周期陪伴”机制,为参赛学生保驾护航。针对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举办大赛经验分享会,搭建交流平台,帮助参赛学子及时打磨比赛经验。
在这样的培育下,中心成果丰硕:学子在第十八届“赢在中大”创新创业大赛、第十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金相技能大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中心也连续两年荣获校级“优秀学生社团”等7项校级荣誉,形成“科研筑基、赛事赋能、产业衔接”的良性循环。
四、双轨并行,培育创新全能手
物理学院通过“实践+竞赛”两条特色路线,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精神。家电义务维修小组认真营业,用螺丝刀和万用表锤炼“工匠精神”。在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CUPT)赛场上,学生将公式转化为辩论武器。
鲁桂昊团队研发的“小型化宇生缪子探测阵列”成功研发出低成本、小型化的探测器与云数据平台。
探测器通过探测宇宙高能粒子与大气层相互作用产生的缪子通量,进而对地形信息、海拔信息等有着出色的探测性能。该探测器不仅在隧道监测、地质预警等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该项目从实验室走向“挑战杯“华南赛区,摘得“赢在中大“科技创新赛道银奖,省级科研项目向本科生敞开大门。
从维修台前的精工细作,到学术竞赛的思维碰撞,再到双创赛场的崭露头角,物理学院正持续为国家培养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创新创业人才,迎接“国创赛”的挑战。
五、以赛促创,培育新工科人才
由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指导的学生信息科技发展中心,以“助力培养具有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的创新型新工科人才”为宗旨,通过学科竞赛、校企合作、实践培训等特色活动,构建了一套“兴趣引导—技能提升—竞赛孵化—创新创业”全链条育人体系,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育提供了坚实平台。
六、以赛促学,激发创新潜能
信发聚焦电子信息“卡脖子”技术,建多层次竞赛平台,办电子设计等校内赛,联合华为等引资源培训提升能力。近三年获国奖15项、省奖70项,华为赛粤港澳亚军。
校企协同,拓宽创新视野。信发每年开展10余次企业寻访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湾区集成电路研究院、华为、广交信投等企业,促进产学研融合。同时承办“华为终端走进校园“等活动,邀请行业专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洞察。
梯队培养,夯实创新基础。信发打造“电子信息开放大课堂”“有‘AI’有‘E’专业特色劳动教育”等品牌活动,年均覆盖超250名大一新生。通过焊接实践、芯片设计体验等沉浸式课程激发低年级学生兴趣;通过骨干传帮带、双周例会制度形成“老带新“的创新创业梯队。
七、三维驱动,点燃学子“强国梦”
在浩瀚星空探索的征途上,学生微纳卫星协会正成为一支强有力的青年力量。这个由航空航天学院指导的活力社团,以培养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兼备的创新人才为目标。
以赛促创,在实战中淬炼真本领。大力组织成员冲击世界大学生立方星挑战赛、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船舶能源与动力创新大赛等国内外顶尖赛事。

课程赋能,构建“产教研创”融合链条。紧密衔接学院《科研创新训练》等核心课程及“卓越成长E计划”“领航者骨干培训计划”等学生培养机制,社团形成了“科创课+学术社团+学科竞赛”三位一体育人格局。
思政引领,铸就空天报国赤子心。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专业实践,挖掘微纳卫星项目中的责任、协作、担当、实干等精神内核。通过主题研讨、团队建设,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航天事业,铸就“实干兴邦”的信念与担当。
学生微纳卫星协会正以“三个机制”为引擎,为怀揣航天梦想的学子搭建起坚实的舞台。在这片创新沃土上,青春智慧与科技报国热情交融,一颗颗未来的“卫星之星”正蓄势待发,向着星辰大海勇敢进发。
从培养单位的科研筑基,到学生社团的多元驱动,中山大学正以丰富的双创实践让创新成为校园最动人的旋律。在这里,每一份创意都被悉心浇灌,每一次探索都被全力支持。无数中大青年正带着创新的勇气与智慧,在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书写属于他们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