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青年成长与劳动教育”线上主题团日活动 | 团日风采

发布人:谭湘谕

2020年4月份,为深入学习《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山大学哲学系团委组织各团支部开展以“青年成长与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线上团日活动。各团支部通过线上分享会、劳动实践日记、观看记录片、撰写调查报告、编写成果册等活动形式,结合思考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探索新时代劳动内涵,对于如何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如何理解和践行青年团员的责任担当、如何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有了更切身的体会与感悟。

 

一、线上分享会:多角度认知“劳动教育”

18级哲学专业团支部将团员分为实践组,理论组和调查组,在线分享研究与实践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青年团员们的劳动风采与劳动思考。

实践组用镜头记录劳动瞬间,vlog编排剪辑别出心裁,解说妙趣横生。同学们既体会到劳动的辛劳,又感受到其中带来的乐趣;理论组则重点研究《意见》文件,并结合其他文献以及大学生的劳动现实进行理论探讨;调查组则对疫情期间坚持劳动,为社会的正常运转奉献力量的人们进行采访,并将采访结果汇总成调查报告。采访对象为负责小区日常运转的物业人员、在家中远程授课的中小学老师、辛劳耕耘的农民们、热心社区工作的志愿者们……正是这些劳动者维持着生活的正常运转。

 

二、实践日记:记录劳动点滴

01 唐戎昊(外国哲学硕士研究生)

院子里总有一块地方全是酢浆草,前一阵子问了邻居现在一般种什么菜比较好,说是现在一般可以开始种丝瓜了和家里人一起忙了一上午,把杂草都拔了,把土耙了一遍,从邻居那边拿了一抔种子,用类似催豆芽的方法弄出苗,然后用园艺商店买的竹枝搭了个架,到底是把苗子种下去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我还是有很多困难。不过和家人一同探索、分工,还是收获了很多乐趣。

(唐戎昊家中的院子)

 

02 杨丹(中国哲学硕士研究生)

基本的劳动在保障个人规律生活的同时,还能让人感到生活细节之美,使人心情愉悦。

压力大的时候,通过做家务或手工等,让体力劳动占据内心,心情会放松下来,非常减压。同时其成果还会带来成就感,让人体会到《意见》中所说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杨丹同学制作的钩针编织)

 

03 陈悦文(17级哲学本科生)

“淘米下锅,清洗蔬菜。切丁,切丝,切块,切片,改刀。大火热锅,猪油滋滋,掂锅翻炒,色香味俱全也。”

(陈悦文同学的烹饪“战果”)

 

三、学习心得:哲思中的“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不仅可以让受教育者获得身体上的锻炼,也可以使人们收获生产知识以及劳动过程中感悟的素朴的审美意味;除了“体育”“智育”以及“美育”之外,劳动教育更重要的维度是“德育”。

当前社会面临诸多精神文明建设上的挑战,在“消费社会”的当代语境下,有人沉溺于形形色色的“消费品”,在虚假的个性标榜中成为了匿名化的“消费者”。劳动教育的提出、落实与贯彻,旨在培养作为“生产者”的个体:“生产”既为他人提供了便利,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的实现。在一个人人都能成为“生产者”的社会中,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达成一致,有利于形成合力,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潘易植(外国哲学硕士研究生)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劳动创造价值,对全面加强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青年劳动教育,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模式,使学生感知劳动乐趣、体会劳动光荣,促进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全面成长。

——赵星月(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研究生)

 

四、观看纪录片:感悟影像中的“劳动”

(在线观看纪录片《大国工匠》)

工匠们用他们的灵巧双手,用一片匠心筑就大国之梦的故事。最终脱颖而出,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成为领域内的领军人才。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敬业奉献。

——刘勃言

 

在《大国工匠》第4集“大艺法古”中,“薄如蝉翼洁如雪”,是宣纸工艺的至高境界。一份份不平凡的业绩背后,是长达一生的坚守与寂寞。他们日复一日的追求技术的极致,将这伟大的“工匠精神”代代传承。作为青年大学生,我又怎能没有一份劳动精神,不将“工匠精神作为自己的标杆而去努力呢?

——潘紫沁

 

独具匠心,不仅仅需要匠人们的努力与智慧,更离不开培育匠人的土壤。如何才能使更多人具有成为匠人的资质?怎样才能培育更适合匠人的土壤?毫无疑问,我们需要劳动。劳动中,个体才能够掌握更多的技巧、把握更好的心态,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匠人做准备。

——孙雨润

 

19级团支部组织团员观看《大国工匠》纪录片,团员们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工匠精神,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是踏实严谨、专注沉静,是技艺传承、继往开来,是使命担当、当仁不让,是爱岗敬业、奉献终生……工匠们“扎扎实实干活,问心无愧做人”,展现中国脊梁的精神面貌,团员们敬仰他们的光辉精神。理解了劳动中蕴涵的历史使命,培养起更加坚韧的劳动品格与更加高远的精神追求。

 

结语

中山大学哲学系团委关注教育热点,肩负时代责任,在疫情期间开展“青年成长与劳动教育”线上主题团日活动,进一步筑牢团支部的号召力、组织力,带动青年团员实践劳动、思考劳动。哲学学子认真研读《意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与调查信息,认真思考“新时代劳动教育”,展现了当代青年团员的风采。劳动教育是青年成长的必要途径,让我们共同在“劳动”中树德、增智、强体、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