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办中山大学2018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之理工医科学术科技作品比赛的通知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各二级单位团委(团总支)、各学生社团:

    为服务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发挥共青团育人功能,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并为2019年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好充分准备,经研究决定,校团委将举行中山大学2018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校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主办,是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旨在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我校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一直有着优异的成绩,参赛作品多次获得全国特等奖、一等奖等奖项,这些作品,都是从“挑战杯”校赛中脱颖而出的。现将本次“挑战杯”校赛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竞赛宗旨

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二、竞赛方式

     中山大学2018年“挑战杯”校内选拔赛的参赛作品分“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医学专项赛道”(即医学类科创作品)共四类作品。其中“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类”、“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归入理工科类作品进行评审,“医学专项赛道”归入医学类作品评审,由第十四届医学科研课题设计大赛产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归入文科类作品进行评审,由第八届“博学笃行”社会调查报告大赛产生(另行通知)。竞赛组委会将聘请有关专家评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

三、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共青团中山大学委员会

承办单位:中山大学团委青年科技创新中心

          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北校园学生会

四、参赛对象

     在2018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不含在职研究生)。

参赛者可以跨院(系)组建团队,团队成员不超过10名(含队长)。

    鼓励导师跨院系指导学生。在先进团委评审等工作中,作品“院系归属”实行“一作双属”(既属于作品队长所在院系,也属于指导教师所在院系。作品队长与指导教师同一院系的,可重复计分)。

五、作品要求

   (一)总体要求

    1.鼓励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鼓励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作品,但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参与度和贡献度。

    2.鼓励已发表论文、已获得专利或正在申请专利的学生报名参赛。

    3.申报参赛的作品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两类作品评审指标相同。

    4.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二)“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作品要求

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科生。

2.科技发明制作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均可申报参加,其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三)“医学专项赛道”作品要求

      医学专项赛道是根据我校医学专业发展实际,在北校园连续举办了十三届的本科生科研课题设计大赛的基础上拓展而来。医学专项赛道(2018年第十四届医科生科研课题设计大赛)分为两个环节,初赛作品为科研课题设计标书(即立项申请书,见附件3),侧重考察同学的科研设计能力;决赛作品为两年内取得的医学科研成果,如已发表的论文、综述或者申请的专利,开发出的医疗服务平台或产品等,侧重考察同学的实际科研水平。初赛优胜队伍、近三届大赛的获奖队伍或同类型大赛获奖队伍(见附件7)可直接进入决赛。硕士生和博士生均可参赛,但其所在队伍必须有本科生,且队伍中硕士加博士人数不得超过两人。

六、赛程安排

(一)培训及立项

各类竞赛作品均设立培训动员会,具体时间及安排另行通知,请关注“中大团委科创中心”微信公众号、“中山大学北校区学生会”微信公众号。

所有作品需在指定时间提交《立项申报书》,在2017-2018春季学期(即本学期)评审后确定立项项目,立项项目在暑假期间及秋季学期初进行项目调研、制作等。

(二)校内复赛

复赛将于2018-2019学年秋季学期10月-11月举行。立项项目提交最新作品进行复赛评审,遴选出8-12支队伍进入决赛。

(三)校内决赛

各类作品决赛于2018-2019学年秋季学期举行,进入决赛队伍在决赛现场进行公开答辩。

(四)省赛及国赛

“挑战杯”分为校赛、省赛、国赛。根据往年情况,我校将可推荐约30件作品参加省赛,推荐约6件作品参加国赛。校内决赛优胜项目将推荐参加2019年“挑战杯”省赛(预计为2019年5月)及国赛(预计为2019年10月),具体通知另发。

七、报名要求

(一)报名参赛

1.理工科学术科技作品:6月10日前

各参赛队伍填写《中山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报名表》(附件1)电子版,并于6月10日23:00前发送至邮箱sysuinno@163.com,并将报名文件和邮件命名为【理工科类+队长姓名+报名表】。收件邮箱已设置自动回复。

2.医学专项赛道的学术科技作品无需提前报名,申报作品环节即视为报名参赛。

(二)作品申报

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类”和“科技发明制作类”:6月23日前

参赛团队需在6月23日23:00前填报《中山大学2018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信息表(附件2)和《中山大学2018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立项申报书》(附件3)中的《自然科学类和科技发明类立项申报书》,将上述文件提交至邮箱 sysuinno@163.com ,并将邮件统一命名为【理工科类+队名+选题】。

2.医学专项赛道:6月15日前

参赛团队需在6月15日23:00前将《中山大学2018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报名表》(附件1)、《中山大学2018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信息表》(附件2)和《中山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立项申报书》(见附件3)发送至sysuyxsd@163.com(邮箱已设置自动回复)。

八、评审办法

(一)评审分类

     所有参赛作品将分组进行评审,其中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类、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归入理工科类作品进行评审,医学类作品归入医学专项赛道进行评审。

(二)奖项设置

    理科类作品竞赛设置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原则上分别占获奖作品总数的5%、10%、25%和60%。医学专项赛道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原则上分别占获奖作品总数的20%、30%和50%。具体数量根据参赛作品提交情况而进行调整。

(三)评审流程

     评审分初赛、复赛、决赛。理工科类作品初赛为网上评审,医学类初赛为标书(即立项申报书)评审;理工科类复赛(医学类不设)为现场秘密答辩。

决赛均为统一公开答辩(有观众)。所有答辩均分为项目陈述与回答评委提问两个环节,具体参赛流程见《中山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参赛手册》(附件5、6),具体安排另行通知(见中山大学团委网站http://zdtw.sysu.edu.cn)。评审标准见《中山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标准》(附件4)。

九、立项资助

    理工科类比赛拟立项资助100支团队,其中重点团队每支资助2000元,一般团队每支资助1000元。医学专项赛道拟立项资助20支队伍,其中重点团队2000元,一般团队1000元。资助金额在决赛后统一拨付,不提交学术科技作品将取消资助资格。立项资助队伍可根据报名队伍数量进行调整,一般不超过报名队伍数量的60%。

十、联系方式

承办单位:

中山大学团委青年科技创新中心,微信号“中大团委科创中心”

中山大学广州北校园学生会,微信号“中山大学北校区学生会”

联系人:  

梁晓晴 电话:13719250630

曾炳辉 电话:15626020147

王  旭 电话:15617888001

何金鹏 电话:020-84113187

                                                                                                                                                       共青团中山大学委员会

                                                                                                                                                           2018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