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风采 | 东风拂万里,纸鸢寄情怀
健康是东风——托起生活的风筝;亲情是丝线——维系高飞的生活;医护人员是奔跑的孩子——在生命中无风的日子里牵着生活的风筝,奔跑着,让风筝再次翱翔!我们是未来奔跑的孩子,爱惜这些风筝,期盼它们翱翔,祝愿东风常在!
3月30日下午,一个阳光充足的午后,中山医学院2018级十班全体同学牵着风筝,怀着兴奋而又略显紧张的心情迈步向省中医院走去。由同学们精心制作完成的风筝色彩各异,卡通人物、水墨画、书法作品等图案目不暇接,一路上连连吸引行人的目光——这是十班同学将要赠送给本次医院慰问活动探访对象的礼物。
大学城省中医院以医疗环境和人文关怀而闻名。同学们在医院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在聆听了患者沟通的注意事项和探望技巧后,被分配到了不同科室,向患者们赠送礼物。下面是其中一个科室同学的心得体会,在这里作为一个例子和大家分享。
“我和另一位男生被安排到了妇科住院病房探望病人。在短暂的犹豫之后,我们渐渐将关注转移到病房里病人的谈话中去。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美)爱德华·特鲁多
这是我在倾听过程中脑海里浮现的临床导论课上的一句话。在短短的探访时间中,我们渐渐体会到医疗工作者的使命。我们探访的患者曾经是一名女教师,多年的职业气质下这名老师表现得很阳光。在旁边协助的护士的引导下,这位老师讲述了自身从确诊身患癌症到现在的心路历程:开始因为腿肿到医院检查,到后来腹痛难忍,接着被诊断出患癌症。自己从不相信患癌症,怀疑治疗方案,不愿意接受化疗,到接受患癌事实,经历六次化疗,对治疗抱有信心,对医生们充分信任。这个过程印证了临床导论课本上《病人角色的共性变化》中所讲的“角色行为缺如、角色行为冲突、角色行为减退、角色行为强化”的论述。通过聆听病人的讲述,我们更了解了患者的心理特征,这对今后的学习十分有意义。
病房里另一位老奶奶与那位老师疾病类型相似,但由于年至古稀,疾病又已是晚期,加上她特殊的人生经历,奶奶对疾病和人生的看法很不一样。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她把与疾病的抗争看作是一种自我内心超越的过程,如今治疗对她来说是在帮助自己实现这种超越。她说不论走到哪里、环境怎样变化,不变的重要思想是要守住内心——不让它染上尘埃,不让它随波逐流。听老者感悟人生总有好处,她如今心态很好也很令人高兴。
在收到我们的风筝时,他们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说我们的礼物十分有创意。我们也将准备的风筝送给了辛勤劳动的医生和护士们,希望能借此表达我们的心意。”
与患者沟通,了解她们的心理,体会她们的情感。
这次探访活动是临床专业学生的漫长经验积累之路上的一小步,这一步,走得很坚实。它让同学们体会到了“治愈、帮助和安慰”的十分重要的意义。
又是一年春季,一群未来奔跑着的放风筝的人们,带着风筝,迎着春光,迈向前方!
+中山大学团委+
+文案:陈思成+
+来源:中山医学院临床五年10班+
+排版:何惠+
+初审:黄山、谢博远、康遍霞+
+审核:马明辉+
+审核发布:王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