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探迹发展基金捐赠仪式顺利举行

发布人:李熠菲 发布日期:2025-08-10

6月20日下午,中山大学探迹发展基金捐赠仪式在中山大学超算中心举行。捐赠方探迹科技创始人兼 CEO 黎展校友、创始人兼 CTO 陈开冉校友,带领探迹科技中大校友代表等一行重返母校,与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教授、教育发展基金会、校团委、计算机学院、信息管理学院、软件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和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等单位的师生代表、以及火烈鸟网络创始人马朔校友等,一起共同见证探迹发展基金的成立。

 

谢湜在致辞中表示,黎展、陈开冉两位年轻的计算机校友,作为中大创新创业的旗帜性代表,将探迹科技打造成行业标杆,更怀着赤子之心回馈母校,热心捐赠设立“探迹发展基金”,深刻地诠释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精神,是践行高松校长提出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三者相乘就是创造力”这一人才培养理念,这是中大人接续奋斗的生动缩影。并期待以此次捐赠为契机,进一步拓展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在关键技术攻关中深化产学研融合,在人才培养中共享行业智慧,共同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中大方案。

 

仪式上,黎展和陈开冉校友向中山大学赠送捐赠支票,谢湜为探迹科技回赠鸣谢证书。

 

已移除图像。
探迹科技赠送捐赠支票
已移除图像。
中山大学赠送鸣谢函

 

探迹科技创始人兼 CEO、中大软件工程 2013 届毕业生及创业黄埔班三期学员黎展,在致辞中深情回顾了 9 年前与陈开冉怀揣用技术赋能商业的初心创立探迹科技,从无到有以 AI 和大数据重构商业连接逻辑,助力超 50000 家企业实现商业增长并跻身全球独角兽行列的创业历程。他强调人才是创新的源头活水,顶尖高校是孕育创新人才的摇篮,此次代表探迹科技捐赠设立 “中山大学探迹发展基金”,并非简单的校友捐赠,而是向未来递出的 “邀请函”,期待基金能点亮学子在 AI、大数据等领域探索的梦想,与母校携手在 AI 前沿技术研究和产学研方向合作以浇灌创新土壤,为学子提供就业机会和实践资源架起桥梁。他还鼓励中大学子在科技浪潮中成为定义下一个时代的人,探迹愿与母校共同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期待携手让全球看见中国 AI 的力量,最后表达了对母校的感谢与美好祝愿。

 

已移除图像。
探迹科技创始人兼 CEO 黎展校友致辞
已移除图像。
探迹科技创始人兼 CTO 陈开冉校友致辞

 

陈开冉作为探迹科技创始人兼 CTO、中大软件工程本科 2013 届与硕士 2017届毕业生,在致辞中回顾了母校对其成长的培养,并盛赞母校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强大的科研实力。他提及与黎展在母校百年校庆之际决定捐赠设立基金,希望能与郭嵩山教育基金协同助力技术突破,促成母校与探迹在 AI 产学研合作及创新创业等更大层面的合作共赢,以助力学子成才、母校培养 AI 复合型人才。他还表达了发掘母校 AI 热忱学子的期望,盼更多院系支持,选拔潜力学生加入相关协会,集合师资力量指导人才成长,实现共研技术、共育人才等目标。最后感谢母校并表示将继续秉承校训精神为社会、国家贡献力量。

 

中山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黄瑞敏介绍了探迹发展基金设立的愿景,基金主要用于设立中山大学探迹 AI 技术突破激励奖学金,用于支持学生攻克全球性的 AI 技术难题,激励在技术领域有重大攻克成果的优秀人才,支持 AI 创新创业项目;支持郭嵩山教育基金,奖励 ACM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获奖的优秀人才;支持中山大学百年校庆文化培育项目,增强校友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希望探迹发展基金在未来发挥其重要作用,鼓励学生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创新人才,不断推动学院和学校的发展。

 

会上,陈开冉校友、校团委李燕副书记、计算机学院王昌栋教授以及各院系代表,共同为“AI 技术协会”揭牌。“AI 技术协会”指导老师王昌栋教授发言表示,探迹的捐赠不仅是物质支持,更是对 AI 创新的期许,会带领同学们把握基金提供的资源与平台,在机器学习、大模型等前沿领域深耕;践行知行合一,将技术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凝聚跨学科力量,延续校友 “敢为先、重实践” 的传统,培育具家国情怀的 AI 人才,让 AI 技术协会成为中大 AI 创新的“火种”之地。

 

随后,计算机学院院长介绍了计算机学院的发展和计算机校友工作,表示学院严格落实人才培养标准,感谢学校的支持和校友的助力,期望探迹发展基金能聚焦创新创业,以发展基金和 AI 技术协会为抓手,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呼吁与校友企业共同探索 AI 背景下对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的冲击与变革路径,以顺应学科发展趋势的挑战。

 

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马啸教授在致谢中表示,黎展、陈开冉两位校友是计算机学院杰出校友和中大学子创新创业的优秀典范,他们凭借扎实专业功底、敏锐市场洞察力和创新精神创办探迹科技并成为领域佼佼者,生动体现了中大校训精神。此次捐赠设立发展基金,支持学生 AI 技术社团,既展现了对母校的深情厚谊,也体现了中大学子的家国情怀,令人感动。期望与探迹科技共同探索合作新模式,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院科研实力为依托,为学生搭建交流实践平台,培养理论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创新型人才。

 

会后,与会校友师生一起合影留念,并亲切交谈,中山大学探迹发展基金捐赠仪式圆满落下帷幕。未来,学校和学院将以探迹发展基金为支点,创造校企协同的无限可能,让更多中大学子在人工智能的星辰大海中,标注属于中国高校的创新坐标。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的故事:

 

曾连续入选福布斯亚洲“30位30岁以下精英”、“福布斯中国科创人物”、胡润“30×30创业领袖”等重量级榜单的中大校友、全球AI独角兽企业探迹科技创始人兼CTO陈开冉应邀出席2025届毕业典礼暨2025年学位授予仪式并寄语。

 

他以一位中大“技术控”的身份,讲述了自己与大学同班同学、以及由中大校友组成的核心骨干团队一起从校园走向AI产业前沿,带领公司挤进全球独角兽企业的心路历程。

 

90后校友代表 陈开冉

 

陈开冉本科及硕士阶段均就读于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是2013届本科生、2017届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他曾在国家级实验室参与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究,打下了扎实的技术基础。在采访中,他深情表示:“中大的七年不仅塑造了我的世界观和技术观,也让我收获了志同道合的伙伴。从学习、科研到创业的每一步,都深深印着‘中大人’的底色。”

 

如今作为AI领域的技术先锋和创业者,陈开冉始终与母校保持紧密联系。他所创办的探迹科技多年来积极参与中大产学研合作,设立“探迹发展基金”,用于奖励在AI科研和国际顶尖技术竞赛中表现突出的中大学子,助力中大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在发言中,他给2025届毕业生分享了三点感悟:保持学习和求知欲、在热爱中找准方向、要趁年轻敢于去探索。他以一个过来人的视角,鼓励即将走出校园的学弟学妹们,主动迎接AI浪潮,用创新点亮人生的新阶段。

 

 

典礼后,陈开冉学长接受了简短采访,就同学们关心的AI时代怎么找准方向?计算机专业毕业只能写代码吗?选择专业到底该看热度还是兴趣?从他的亲身经历和观察中,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些属于这个时代的答案。以下是采访实录精选内容,一起来听听学长怎么说——

 

Q现在很多同学会担心AI的发展会不会影响未来的就业,甚至被AI取代。您怎么看待AI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有什么给师弟师妹们的建议呢?AI确实在快速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但我认为与其担心被取代,不如现在就激发好奇心,主动去了解和掌握AI工具,比如用AI做PPT、收集资料,甚至做科研建模。所以我建议师弟师妹们:不要过度焦虑,而是从现在开始,动起来,去掌握AI工具的使用,理解AI的原理,让它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效赋能。

 

Q在您看来,母校中山大学这些年塑造了您怎样的品质?

中大给予我的支持是终身受用的。这七年的求学时光,给了我完整的知识体系,也培养了我用技术思维解决问题的方式。我很感恩我的导师,以及一路同行的同学们,比如我的创业搭档黎展就是我的大学同班同学。后来创业时,很多中大的校友也加入了我们,成为公司的核心团队。现在走到哪儿,只要听到对方是“中大人”,我都会特别开心,这份归属感和信任,是母校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

 

已移除图像。
陈开冉的公司团队有中大多名校友

 

Q计算机专业就是“写代码”吗?文科生能否涉足计算机行业,参与AI时代?

计算机专业的岗位非常多元,读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同学,将来的路是很宽的,比如产品经理、项目经理、算法工程师等等。很多文科的同学一样会从事计算机相关领域,比如“提示词工程师(prompt engineer)”这种新兴职业,就很适合文科生。所以说,不要把“学计算机”简单等同于“写代码”。这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领域,技术岗位也好,产品、管理、商业岗位也好,只要你愿意探索,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毕业典礼发言全文:

 

尊敬的朱书记、高校长,母校领导、老师们,2025届的学弟学妹们:

 

大家好!

 

我是中山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本科2013届及硕士研究生2017届毕业生陈开冉。

 

今天,站在这里,见证学弟学妹们的毕业典礼,我和你们一样心潮澎湃,衷心祝贺你们圆满完成学业,开启人生新篇章!同时,也向辛勤耕耘的母校老师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望在中大的七年,那是一段纯粹而又酣畅淋漓的求学时光。在这七年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革新浪潮,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不管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认知体系上,都给予我巨大的冲击。人生第一次感受到技术变革对于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是如此之巨大。

 

当下,要问什么最火,AI 无疑是最响亮的答案。从横空出世的deepseek到春晚上热舞的宇树机器人,无一不体现AI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向我们袭来。

 

一切源自热爱

我最早接触AI是15年前读大二的时候,那时候我是抱着一种好奇探索的心态去学习和理解这门技术知识。但是当我第一次用聚类算法实现了微博好友智能分组,第一次用分类算法实现了视频人脸识别,第一次用自然语言处理算法实现智能问答之后,就对人工智能技术产生了一发不可收拾的热爱,深深感受到了这门技术有着无限的魅力与前景。

尽管当时AI算法岗位的就业并不是最热门的,我仍然一头扎进了AI算法的海洋,疯狂地汲取各类算法模型的原理精髓。课室、活动室、食堂,都留下了我们探讨技术、碰撞想法的身影。每一次算法改进、每一次模型优化,每一篇学术论文,对我来说都像发现了一片新大陆,充满了无尽的喜悦和满足感。

 

从理论到应用

我和母校共度的七年,也是陶醉于技术研究的七年。可以说,母校塑造了我的世界观、技术观,在母校储备的知识和形成的认知体系,让我终身受益。

毕业后,和大多数工程师一样,怀揣着用技术改变世界的理想,我坚定地踏上了创业之路。在2016年,和我的大学同班同学一起创办了探迹科技。中国的市场体量是巨大的,在营企业数有6000多万,加上个体工商户超过一个亿。当时,我们就在思考一个问题,能否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去建模预测企业之间的合作可能性,从而构建起全国乃至全球的商业连接网络。如果这个技术能取得突破,那将为全球的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创造一种全新的商业连接方式。

愿景很美好,做起来却很难。全球的市场主体数量是庞大的,涉及各行各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庞大的数据量和行业专业知识,给算法模型的训练和优化带来了巨大的困难。隔行如隔山,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仅靠我们13个人的初创团队,无法通过AI算法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景。但是,今天我们做到了,经过长达6年时间的AI算法模型优化迭代,我们构建了超过3亿家企业的全球商业知识图谱,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也带领公司挤进全球独角兽企业行列。时至今日,我们已帮助超过5万家企业在新冠疫情以及国际贸易摩擦等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实现营收的逆势增长。通过AI技术的创新,为中国企业的内外贸增长贡献了我们的一份力量。

 

总的来说,我的求学和创业经历,是从对技术的兴趣到热爱,从理论知识到实践应用的一个成长过程。今天来到这里,在各位学弟学妹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的重要关头,除了分享我个人的求学和创业经历,更重要的是跟大家分享我在毕业后的几点感悟,希望对大家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有一点帮助:

 

保持学习和求知欲

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也许AI会对我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带来很大的改变。但是,不要焦虑和不安,每一个新领域的兴起,除了带来挑战之外,还充满了机遇。我们应该保持在大学课堂里的那种求知欲,去了解它,学习它,掌握它,让它为你所用。战胜对未知的恐惧,最好的方法就是研究它和拥抱它。

 

在热爱中找准方向

虽然创业的过程不易,但是这一路走过来,我时常庆幸的是当时选择了一个自己发自内心热爱的、擅长的专业领域,这是我克服一路上所遇到的一切困难的力量来源。当然,除了内心的热爱之外,我们还应该关注外部的需求,从实际需求出发,去寻找我们努力的方向,将个人的兴趣特长和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创造自己的价值。

 

要趁年轻敢于去探索

在座的学弟学妹,相信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硕果累累。但是,我想说的是,年轻是你们踏入社会最重要的优势和资本,要趁年轻勇于去探索、追求和创新。无论是在什么领域,创新都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我们国家在很多关键技术领域,年轻的工程师们都创造出了不凡的成绩。珍惜每一段青春的岁月,不负每一滴辛勤的汗水。

 

以上就是我今天想分享的三点想法。最后,再次感谢母校师长们对我的栽培与厚爱,衷心祝愿学弟学妹们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里,能够不忘母校中大“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