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志愿者2024年服务730297.5小时展现青春担当
传承红色基因,青春志愿同行。今天是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也是第26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长期以来中山大学始终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秉承“服务校园,回报社会”的宗旨,引领广大青年志愿者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坚持思政导向,强化志愿育人。
中山大学始终将强化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作为志愿服务育人的首要任务,并贯彻志愿服务项目实施全过程。积极推动志愿服务与思政课、劳动教育等要求相结合,形成校园、属地、中西部基层一线等多场景、宽领域、广覆盖的实践育人工作格局,构建全方位志愿服务体系。2024年中山大学团委着力开展青少年科学营、学雷锋月、开学迎新、军训等系列志愿活动,持续推进“益苗计划”的实施,推出志愿服务课程14门,访问量达646210人次,年均招募培训志愿者超3000人次。其中年均组织近千人服务广交会、广州国际灯光节、深圳光明半程马拉松赛、广州马拉松赛等多项赛会活动志愿服务工作,获得第136届广交会感谢信、广州马拉松多项荣誉,“中山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专题报道荣获“2023-2024年度影响力校园新闻专题作品”称号。

截至目前,中山大学已拥有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610个,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98822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2707次,累计志愿时数超过552万小时,并评定2024年星级志愿者2000余名。
青春扎根热土,共书山海情长。
2024年,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圆满完成支教任务,其中三位成员获评“全国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二十人次获得省市级以上表彰奖励;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经过严格条件遴选与专业岗前培训于2024年7月正式上岗,服务于5省7地9所学校,用所学赋能县域教育、以奋斗服务乡村振兴;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成立。

这一年里,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共承担了100余个班级的教学任务,服务学生6000余人,并围绕“以德筑基、以智增益、以体铸魂、以美润心、以劳立品”五个维度开展育人工作,创新打造“博物馆进校园”、“青翼计划”、“途梦课堂”等多项品牌项目。近五年,共有60余名服务地学生考入双一流高校,其中贡觉卓玛、罗竹贞等支教服务地学子圆梦中大。
躬耕乡间田野,助力乡村振兴。
2024年中山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参与学生达2389人,“大学生社区实践”参与学生超10000人,寒假“返家乡”参与学生3120人。
实践育人成效方面,中山大学“高”质发展实践团、附属第三医院“三院青力量,医young助振兴”实践团、集成电路学院“芯”向光明实践团等3支突击队获评省级品牌示范项目(全省100个);材料学院“服务双碳,筑梦成‘材’”实践队等15支突击队获评省级典型案例(全省600个)。重点打造服务乡村振兴品牌实践项目,立项涵盖超95%培养单位,项目专业老师和行政老师100%双配备。中山大学共建设有11个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工作站,随着连州、高州、光明等工作站的相继落地,相信会有更多青年投入其中,让青春在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志愿薪火相传,共迎世纪华诞。
世纪中大,山高水长。2024年,中山大学迎来世纪华诞。在此重要时刻,校团委组织2115名志愿者,服务25253.5小时,共设综合筹备组、导览组、执行组、活动组、接待组、专项组6个大组,工作覆盖三校区五校园共计十七个大项,五十多个小项,圆满完成了校庆志愿服务工作。

自11月9至12日,在三校区五校园的校道上,中山大学百年校庆志愿服务队参与服务多达4000人次,为校友来宾提供最热情的服务。在庆祝大会前夜,500多名志愿者轮番上阵,在凌晨6点成功完成物资摆放工作;10月8日至11月12日,近600名在校学生,参与“庆祝孙中山先生创办中山大学100周年文艺晚会活动”,300名志愿者服务近8000人次,赢得一致好评。接待组近300名志愿者自11月7日至13日,累计服务校友1000余人次。专项组240余名志愿者参与“中山大学世纪华诞校友歌会活动”,为250余名演职人员及3000余名校友观众提供志愿服务。摄影组完成21850张照片的拍摄记录下校庆美好瞬间。人人都是志愿者,我们的模样就是中大人的模样。
凝聚志愿力量,共书全运新章。
我校共承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东赛区赛会志愿服务工作3大赛区。在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赛会筹备期间,学校有力推动志愿者招募工作,动员全校78个院系及附属医院参与,并特别注重发挥青年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拟推荐志愿者实现培养单位全覆盖,党员人数占比超过20%,并有多位曾服务于十四运会的志愿者,中大青协、心理咨询服务队、主礼队等优秀团体参与其中,共同组建起一支政治素质硬、综合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赛会志愿者队伍,为赛会举办提供有力支持。
未来,中山大学的青年志愿者们将继续用最饱满的热情服务于学校、社会、人民需要的地方,展现中大青年学子们的责任与担当,发扬“为社会福,为邦家光”之精神,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挺膺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