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医学院创新创业团队:“中大智医”项目荣获挑战杯省赛金奖!

发布人:王奕涵

近日,第十二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圆满闭幕,我校医学院团队“中大智医”以“基于健康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临床营养平台”项目在501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广东省决赛金奖,且获得2020年中山大学大创的国家级立项。

 

今天,我们邀请他们分享自己的参赛经验,快拿好笔记认真听讲吧!

 

直面疫情,世界医疗面临巨大挑战

形势严峻,中大学子助力健康中国

 

你是否有这样的疑问 

学业繁重,该比赛吗?

没钱没人,能创业吗?

缺乏经验,能成功吗?

别急,先听听他们的故事

 

 

1

 

  浑身是病的“陈伯伯”与天马行空的我

 

“智能医疗比赛,一起吗?”当时我正在肝一篇公选课的论文,隔壁宿舍的阿符跑来找我。“一大堆作业呢,算了吧。”“有想法就能参赛,资源丰富,大佬云集,还有钱奖。”“有点意思,”我停了下来,“人工智能很有趣,也能遇到厉害的同学,专业的导师,那就去。”于是,故事就开始了。

 

拉了几个熟人,坐在宿舍楼下,我们绞尽脑汁,怎么设计课题。一个好项目,要以智能新技术解决医疗老问题,这是我们的大方向。基因工程、靶向药物、癌症诊疗、蛋白质组学等方向有难度,缺条件。对于刚创业的团队来说找一个我们力所能及的痛点不容易,于是我们将目光投向了最日常的衣食住行。

 

医院之外的生活,就是一个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我想起,近年来慢性病激增,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临床难以有效治愈,关键靠日常健康生活。那就这个!思路自然而然地打开了:一个健康的日常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目前的智能,如何帮助人们做到这样的生活?如果可以,具体场景怎样?

 

于是,“陈伯伯”诞生了:一位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还坚守着大鱼大肉多坐少动的优良传统的大爷,使用着我们的“健康大数据系统”,用可穿戴设备监测体征,手机APP给出健康生活建议。早晨起来,手环提示用药、手机APP推荐每日健康早餐,每日散步和早操计划,APP连接家中监测设备——血糖仪、血压计、手环、体脂秤、智能药盒、血氧仪,分析数据,给出饮食、睡眠、运动、用药建议。

 

比赛时,评委笑说,你很有想法,原来一个人能得这么多病,而且设备不要钱似的。最终,凭借敢想敢拼的热情,我们获得2019年中山大学智能医疗比赛三等奖。

 

2

 

“PPT是核心竞争力”的团队也不差

 

赛后,评委周毅老师说,方向很对但天马行空;找林格老师,好好改进,他有技术有设备,可以实现部分想法。“我们就是一个PPT公司。”阿易和泓熹忍不住笑,“专业做PPT三十年,除了核心竞争力之外啥都有。”“PPT就是核心竞争力,”我说,“不然你去申请几个发明专利?”

 

没有技术,可以借呀。天马行空的蓝图可以用老师的一块一块的现有的积木搭起来,能用,就是我们的伟大创造。

 

饮食决策?用老师初步开发的小软件自主改造。运动监测?用老师集成的手环、血氧检测仪。睡眠监测?没有技术,遗憾删除。陈伯伯是真实存在的吗?当然要去医院看看。我们去中山三院,心内科住院部,一对一地问了32位病人,了解真实情况。PPT改了又改,我们真正思考着,慢病患者到底缺什么?什么场景真正可用,什么只是空中楼阁?

 

经过多次优化,我们确定了“基于社区物联网和健康大数据的慢病管控平台”的方向,并获得全国大学生智能技术应用大赛二等奖。有哪个改变世界的创业不是从计划开始?看起来只有几页PPT,但背后的协作、坚持、刻苦的团队精神;调研、思考、改进的实干精神,才是核心竞争力

 

3

 

智慧营养与舌尖上的健康中国

 

“你们啥都能干,是吗?”,周毅老师吐槽,“筛查、饮食、运动、用药,确实技术可以实现,也都是硬需求,但不是几个学生能实现的。”要想真做实,就要聚焦关键小问题:

什么是我们能做的,又是患者最缺的?

 

团队进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第三、第八医院,问名医、问护士、问患者,生活上患者最缺什么?

 

缺营养。高钠高油高热量,低钙低纤维低维生素等不健康饮食习惯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等等慢性病的最大危险因素。

 

“缺方案”——患者缺少营养方案,不知道该怎么吃。

 

“难落实”——营养方案难落实到具体食物,最终延续不健康生活方式。

 

缺方案,就给方案。——我们查询中国营养学会最新的膳食指南,基于遗传算法和深度学习技术构建决策模型,推荐给患者私人订制的营养餐。

 

难落实,就对接餐厅。——我们找到中大东一、学五的食堂进行合作,构建“住院部-平台-餐厅”创新模式,在线订餐,快速送达。

 

目前,项目获得挑战杯省赛金奖,2020年中山大学大创的国家级立项。

 

我们远没有成功,只有小小成果。故事如果对大家有点启迪,那我们就太开心了。

 

 

4

 

没有人能单打独斗做成伟业

 

“中大智医”项目的开发缺了哪个伙伴都不行——易昊童、曾泓熹、张琦、符喆、张惠、林嘉烨、王聪、邓贤杰、郭瀚中、赵天翼、毛端中。

 

此外,项目的进步离不开医学院、管理学院(创业学院)、中山大学国家数字家庭中心、中山医医学信息学教研室和体育部的教授、老师们,也离不开中山大学产业集团、东一食堂和校友企业家们。

 

 

中山大学资源丰富,人才荟萃

是最好的人生舞台

只要敢想敢拼,我们未来可期!

 

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

中大学子,必为国之栋梁

中大医科,定会护国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