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人讲身边事丨张皓越的大学生活与支教感悟
编者按:
身边人讲身边事,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诉说的是选择、是责任、是磨炼、更是收获;身边人讲身边事,把小故事中的大道理讲深、讲实、讲活,潜移默化滋润心灵。“身边人讲身边事”专栏,从各色的生活之中,聆听身边人的感悟,从身边事中收获成长。
文章作者:张皓越,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2017级,中山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求学问道,练就过硬本领
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活,既平静又紧凑。在政务学院的学习,让我认识到理论知识一定要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在学习过程中,要求既要耐得住寂寞,认真踏实地领悟书本知识,做到“学在中大、追求卓越”,同时也要通过理论+实践的学习模式,扎根中国大地,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在校期间,我先后参与了学院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第十届校青马班、云南省凤庆县调研等学习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收获了友谊,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了中大人应该具备的家国情怀。

2018年政务学院“笃实清远行,青春政绽放”
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
同时,我的大学生活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为校击剑队的一员,在日常训练比赛之余,我会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击剑协会担任教练员负责辅助教学,将击剑这项运动普及到更多的老师同学。犹记得教练曾对我们讲,希望队员们能在未来的日子里健康快乐充实的成长,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的人生加上些有分量的砝码,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正确选择,不仅要关注知识和技能堆叠的厚度,更关注体质意志品质和涵养的高度。

2019年第25届全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
从不知所措到勇于尝试,每一步,我都在积累。在大学生活中,我曾担任校击剑协会副会长、院团委学生兼职副书记、班级团支书、班长,现担任学院本科生第三党支部委员和班级学习委员。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让我学会了平衡学习、训练与工作,努力实现全方位的综合发展。

2020年中山大学新年晚会情景小合唱节目《理想树》
服务他人,担当时代责任
在校期间,我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校图书馆“笃行与薪传”讲解、“明灯课堂”“爱心市集”“文化使者”“沙面志愿”等公益活动,共累计公益时数473小时。这些都让我积累了很多志愿服务经验, 也收获了许多,这些志愿活动让我的闲暇时光更有意义,看到一张张笑脸,我的内心便充满力量。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于我而言,萌生支教的想法与我切身的实践经历紧密相关。2018年暑假,我到云南省凤庆县参与社会实践,真实的感受到了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平衡。在听完凤庆支教团师兄师姐们的分享后,我深刻的意识到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机会享受好的教育资源。正是在凤庆县的实践让我明白,支教对于社会、对于家庭、对于每一个个体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支教对我来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作为中山大学的一名在校生,在十二字培养方针的激励下,迫切希望能够贡献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哪怕只是一个班、一节课。犹记得感触最深的是在操场上和孩子交流时,我问孩子:“你长大后想做什么?”孩子说:“我想做一名京剧演员,姐姐,姐姐我给你唱一段吧。”在交流的最后,孩子告诉我是他在电视上自学的。在孩子的歌声中,让我切身意识到了支教老师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引导孩子的一盏烛火,希望自己能够尽力去帮助孩子们开启新的视野。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面对未来的支教及学习,我将以全新的心态去迎接。我会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用有限的学识和微薄的力量,做好支教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扎根一线从事教学岗位固然是辛苦的,面对一个个渴望知识的孩子们,我们是有责任的。通过师兄师姐们的分享和实际近距离的接触,让我深刻意识到支教工作要想的周到,照顾好学生需要有耐心和智慧。
此外,我想支教过程中或许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和预判,以应对支教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情况。我想,支教对于我自己来说也是一个机遇,不只是要学会怎么与学生相处,同时也要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工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