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创造幸福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年团队

有这样一个年轻团队

他们坚守本心、恪守职责

始终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

日渐挑起守卫生命的重担

 

有这样一群青年医护

他们兢兢业业、舍我其谁

在一次次抢救危重症患者的过程中

创造了一个个医学奇迹

 

有这样一批党员团员

他们不畏困难、奋斗一线

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他们便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的青年医护工作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守卫着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被患者亲切地称为“鬼门关前拦路人”。

许多许多的危重症患者,在康复走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后,仍然每年都会和拯救过他们生命的医生护士分享成长中的喜怒哀乐。

医学,是怎样让被疾病摧残过的生命回归正常轨迹?重症青年,又是如何在拯救生命的过程中实现成长?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中的一个真实故事。

 

还记得那个夜晚,正在查房的重症医学科陈医生突然接到外科教授的电话:一名年轻的男性患者浩浩(化名)因高空坠落,失血性休克,现正紧急由当地转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请准备抢救!经初步了解,患者坠落时头部着地,头面部大量出血,现已深度昏迷,血压测不出。面对如此复杂而严重的病情,当地医院的技术和设备已经无法承载浩浩的生命,抢救的重任便落在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人的肩上。

电话刚放下,急促的门铃便给重症医学值班医护人员一个措手不及。但重症医学人的专业素养让在场人员迅速进入备战状态,已完成交班准备离开的护士也迅速回到岗位。即便深知这是一场恶战,也毫不退缩。值班医生陈传希、左凌云,护士马龙、张梦弟、李伟麟、王巧金、陈辉等等开始对患者进行抢救。

转入重症医学科后,浩浩的病情十分危急,生命体征极不稳定:严重失血性休克,指端湿冷苍白;心率一过性下降为30次/分,数次室颤;血压55/22mmHg,动脉搏动微弱到已感触不到。重症医学科青年医护团队立即交替胸外按压,数次除颤,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患者心率暂时恢复正常。这时候,参与抢救的医务人员稍微松了一口气。

 

“”“”“”

 

然而,死亡的威胁突然再度逼近。由于浩浩下颌骨严重骨折,脑部受伤伤位置不详,一时间无法找到出血位置,口腔出血量已达到2500cc,在影响呼吸机辅助通气的同时,休克体征进一步恶化,情况极其危重,抢救工作被逼入死角。

 

“”

 

重症医学科紧急联系医院耳鼻喉科、口腔科会诊;借助超声引导下建立有创动脉监测;给予积极抗休克、持续输血,纠正患者低血容量、低体温、电解质紊乱及凝血功能障碍,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逐渐突围,绝地反击。眼看胜利近在咫尺,在出血情况得到改善后不久,患者又相继出现了肾功能衰竭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

然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多学科救治团队并没有丝毫放弃,继续与死神进行生命的拉力赛,终于,经过3个小时的艰苦奋战,在呼吸机、持续血液净化等支持治疗下,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逐渐平稳。

 

“”

 

这样忙碌、紧张而充实的一晚,只是重症医学青年医护人员千千万万个夜晚的一个写照。多学科团队成功救治危重症患者,充分体现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多学科合作诊治疑难重症的水平,更体现了“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中山医情怀。“可能浩浩活下去的路只有钢丝那么窄,我们仍然竭尽全力想让他每一步都踏稳”,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团总支书记马龙说。成功的背后,是所有人的汗水和坚守。

 

这样一支不断创造奇迹的重症医学科青年医护团队始终拼搏在抢救重症患者的一线,“年轻”是他们的代名词,“拼搏”是他们的真实写照,“生命”是他们的守护之翼。因为他们,患者多了一份希望;因为他们,重症有了更多的生命奇迹;因为他们,医院医护团队的辛勤付出和尊重生命的态度受到了患者家属的高度好评。

女子本弱,从医则强。生活中,女医护是贴心的女儿,温柔的妻子,慈祥的母亲;工作中,她们是巾帼不让须眉的战士,小小的身躯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男子本强,从医则柔。尤其清一色的男护士组成的“男护联盟”,在体力、仪器操作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却在工作中不断践行着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个病人的誓言。“男”丁格尔,也有铁汉柔情。

我们经常会问,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它可以小到我们每个个体,也可以大到我们整个国家。对此,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科学的青年医护团队给出这样的答案:幸福是患者可以康复出院,与家人共享天伦;幸福是医护人员可以治愈疾病、守卫健康;幸福是医院可以百十年延续,百十年荣光;幸福是国家可以国泰民安,实现“健康梦”托起“中国梦”。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这样一支青年医护团队,正在科室党支部、团支部的带领与支持下逐渐成长、慢慢成熟,慢慢扛起了生死的重任,书写着每个人的幸福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