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让我上!”他们在请愿书上这样写 | 五四精神 传承有我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山大学的青年医护者们勇敢逆行,迅速组建团员“战疫”青年突击队,全身心投入抗击疫情和救治一线,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顽强拼搏、日夜奋战,用行动诠释医者的责任担当,为提供优质医疗救护服务做出努力,用青春共筑防疫长城。
一、附属第一医院
怀远大理想 奔赴战场

陈志昊1990年妇产科主管护理师/区护长
援鄂医疗队的主管护师陈志昊是最年轻的产房护长,在战“疫”打响后,她将护理事业理想化作实际行动,带领组员奋战在武汉最前线。随着各地医疗队陆续完成支援任务撤离,她更发挥主心骨的作用,时常鼓励患者,坚定说道:“我们会一直陪伴着你,直到出院。”
练过硬本领 守护生命

李碧航1995年重症医学科护理师
李碧航是重症医学科的一名护士,她用“十八般武艺”护理重症病人:做敏锐观察病情的“哨兵”,第一时间发现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做掌握各种仪器的“特种兵”,找出每一次报警铃响起的原因并安全平稳处理;做准确安全用药的“警卫兵”,确保每一种药物正确安全使用;做耐心细致的“卫生兵”,为患者做好防压疮护理、管道护理,每一个细节都认真仔细。
扛青年担当 书写青春

肖方1994年东院重症医学科护士
为了驰援武汉,肖方毅然剪去留了近10年的长发。重症病房没有家属陪伴,很多患者生活难以自理,照顾他们日常生活的担子就落在了她和队友身上。端水喂饭,翻身擦洗,清理卫生,工作琐碎而辛苦,穿着防护服比平时要花更多力气,她也从没有怨言。她说,为抗击疫情出一份力量,是我们90后的责任。愿化作点点萤火,不管苦累,都竭尽全力,照亮每一个需要的患者。
二、孙逸仙纪念医院
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站出来

“武汉战疫”青年团员突击队进隔离病房前相互加油打气
孙逸仙纪念医院组建的“武汉战疫”青年团员突击队,由41名优秀青年组成,队长李青在出发武汉前特意剪短了一头长发,只为更好地投入工作,无论白班、夜班,点到名字队员们就上,值班期间,队员们从不喊累,几个小时滴水不沾,脚磨起了泡,脸上都是被口罩勒出的道道印痕,却从无怨言,只希望病人快些好起来。

李青和患者合影
队长李青说:“巡视完所有的病人,看着安静的病房,感到特别心安、欣慰。逸仙精神没有地域之分,工作也不应因地域和强度改变而有所懈怠。对待患者,我们始终遵从院训的指引——博爱、崇德、求精、奋进。”

“武汉战疫”青年团员突击队带着加油卡片与病人一起加油
从除夕夜开始,青年团员突击队一直在汉口医院隔离病房奔忙着,他们自发组织为患者捐赠食品及营养品,帮助患者增强抵抗力,队员们在纸箱上写了鼓励话语,带着“加油卡片”和个人捐出的食物来到病房,为患者加油打气。
从人民中来,为人民带来希望
2020年2月6日,当晚还在上夜班的沈小莓接到驰援武汉的通知,毫不犹豫地报名入队。
2月12日晚上21点30分,一位病情危急的89岁老太太心率掉得很快,需要立刻上药抢救,作为护理组长的沈小莓带领其他四名护士立即分工合作。回忆起这次抢救,沈小莓表示,尽管武汉仍是灰蒙蒙的阴冷天,但是抢救的成功仿佛一道照亮城市的微光,他们更加坚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很快就能战胜疫情。

2月21日沈小莓(右一)在武汉协和西院病房抢救89岁老奶奶
因为害怕,所以敬畏
作为刚毕业一年半的年轻护士,在收到医院发出支援武汉的号召后,伍陶香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她不后悔这个决定,因为害怕才更能保持敬畏之心,运用所学所识帮助他人。在伍陶香的悉心照料下,有些患者感动流泪。这次救援经历亦是让她终生难忘:“我会永远记得在25岁这一年,我成为了‘武汉战疫’青年突击队的一员。”

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护师 伍陶香
三、附属第三医院
附属第三医院首批支援湖北的11名队员,组成了别号为“民俗突击队”的青年战“疫”突击队,队员们顺着“好意头”给自己取名:吉祥如意、荣华富贵、招财进宝、平安喜乐……突击队队员希望用喜气的名字给患者带来好运气。




你的眼神·坚毅
她是同事眼中的“女强人”,医疗护理、沟通协调、后勤保障样样在线。不管多忙多累,她都会活力满满地出现在队友面前。医疗工作之余,她利用休息时间参与编写《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这本书作为国内首本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参与编写的儿童疫情防控图书迅速出版,帮助大众在特殊时期提高科学防护的意识和能力。

附属山三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区护长 段孟岐
你的眼神·勇敢
今年22岁的她是医院首批23名支援湖北疫情医疗队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位。面对镜头,她不想向爸妈报平安,“我不想哭,护目镜会花,做不了事。”她的眼神充满了年轻一代的光芒,朴实的语言感动了无数人,“我们其实早就不是孩子了,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去保护他们,就像前辈保护我们那样。”曾经沐浴着阳光的孩子,成长为很多人的小太阳。

附属第三医院内科ICU护士 朱海秀
95后背上书包上“战场”
元宵之夜韩鑫奔赴武汉,日常除了协助做好护理工作,还身兼数职负责病区环境的清洁、消毒等工作。隔离病区工作强度大,马不停蹄工作的韩鑫即使缺氧呕吐也坚持严格遵照程序,严防造成污染。他表示,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奉献给需要的人,病人的一个大拇指、一句感谢都足以抚慰所有艰辛。

附属第三医院急诊医学科护师 韩鑫
四、附属第五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是广东抗击“新冠”的主战场和珠海定点收治医院。自1月17日“新冠”阻击战打响至今,附属第五医院的抗“疫”青年突击队全力以赴,抗击疫情,为珠江西岸人民的生命健康提供了坚实保障。
抗击疫情夫妻档
1月22日是附属第五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谭萃妍医生与心血管病中心李松彪医生9周年结婚纪念日。夫妻同心,相互鼓励,一起抗击疫情,这个结婚纪念日,他们过得别样浪漫。

夫妻楼道相遇,互相鼓励几句又将投入战斗
十七载后再出征
附属第五医院感染病防治中心李颖护士长19岁进入护理行业,至今已20年,17年前亲身抗击“非典”战役的情形仍历历在目。自1月17日投入疫情抗战以来,至今未回家,面对早上7点到凌晨1点连轴转的工作,她从未退缩。

李颖(左一)在为同事整理防护服
五、附属第六医院
日夜奋战与坚守
她是瞒着父母出征的“90后”,义务反顾奔赴武汉。即便内心也有恐惧,但咬咬牙还是坚持上“战场”,迎难而上,奋战在一线。她说:“五十多个日夜的坚守……我的国,我要爱你到地老天荒!”

附属第六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师 孙小玉
是白衣天使,也是临时“妈妈”
广州市天河区定点隔离区内住着三个可爱的小家伙,由于他们的父母确诊为新冠肺炎正住院治疗,观察和照顾三个小朋友的责任,便落在了附属第六医院90后护士们肩上。“一定要把小朋友们照顾好,直到他们安全回家!”护士姑娘们尽管年轻,却如母亲一般对孩子们关怀备至。疫情隔离了我们,却隔绝不了人间的温情,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90后“临时妈妈”照顾隔离的小朋友
六、附属第七医院
2020年2月5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团员青年“战疫”突击队迅速行动:发热门诊对病人分诊筛查,同时紧急建设和启用新的发热门诊区域,争分夺秒规划新的发热留观病区……他们青春的身影在这场防控疫情阻击战中展现了独特的青春担当,散发着希望的光芒。

2020年是我难忘的一年。年前我便赶回家筹备正月初六的婚礼,等着迎娶我最心爱的姑娘回家,憧憬而又甜蜜。然而随着疫情不断扩散,形势愈发严峻,医院紧急通知所有医务人员返院。我最终只能许给我的太太一场没有仪式的婚礼,婚期当天便带着她赶往离家千里之外的深圳,同时也报名参加了医院第二批发热门诊工作。

大年初二的早上下着雨,我的眼镜里全是水雾,路都很难看清。最糟糕的是8号帐篷漏气,屋顶中间凹陷积水,收了一个病人后回来查房,我才发现整个屋顶都塌下来了,那名患者蹲在角落里望着我。我急忙拿着伞遮她出来,连忙道歉。尽管当时我的护目镜满是白色的雾气,但是这条路我却看得很清楚。
七、肿瘤防治中心
青春不只有任性懵懂,更有一段段破茧成蝶、淬炼成钢的故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中就有一群风华正茂的团员,用汗水与专注诠释医者担当,全心抗疫,以使命守护生命。
满怀希望,95后的正能量“小太阳”

肿瘤防治中心鼻咽科护师 王娟
王娟是本次中肿援鄂医疗队中年龄最小的一名队员。在病房中,她协助护士长、组长完成护理任务,完善护理流程,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个细节;在生活中,她乐观向上,为同事们带来积极的正能量。王娟表示,只要患者有需要,她一定会在抗疫一线战斗到底,这是95后医护人员的奋斗底色!
有小家牵挂,更有医者大爱

肿瘤防治中心手术麻醉科护师 林志远
1994年出生的林志远,于2月7日作为中肿首批医疗队的16名队员之一出征武汉,出征时女儿刚出生俩月,带着对女儿的千万种牵挂和不舍,他依然选择冲锋陷阵加入这场“战役”。在驰援武汉协和西院ICU期间,一位刚拔除气管插管的老人向大家连声表示感谢的场景,在他心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烙印。林志远始终提醒自己要坚守岗位,以患者为中心,他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医者初心。
八、中山眼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