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说 | 三获国奖、获多所名校直博资格的学霸,告诉你居家学习小技巧
个人简介
范可舟,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2016 级本科生,物理学院基地班、逸仙学院成员。

获得三次国家奖学金、中山大学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第十八届广东大学生物理实验设计大赛省一等奖,第四届“联盟杯”广东省本科高校英语写作大赛一等奖,首届睿光杯光电设计大赛华南区三等奖等。现已获得美国西北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多个学校的博士项目录取。
在纪录片中结缘,从满足好奇到乐在其中
范可舟和物理最初的故事是从电视上的纪录片开始的。当时他还是一名初中生,几乎每周都会看《摩根弗里曼之穿越虫洞》,还刻意记下一个个陌生专业的高级词汇,在百度百科上一顿狼吞虎咽,然后回到学校与同学探讨,趁机发表一番“高见”。那些高端名词让他感受到了物理世界的广度与深度,由此翻开了厚厚的物理之书的扉页。进入高中,范可舟带着对物理的兴趣,参加竞赛学习。虽然提前接触到大学物理的基石,但知识系统依然是碎片而不系统的。

在考入中山大学后,黄天骥先生在开学典礼上的一番话语解开了范可舟的困惑。都灵大学有一个黑鹰石像,却是一只饿死的鹰,它想飞遍世界,只知苦练飞行而且自视甚高,踏上征途但不懂如何觅食。范可舟逐渐发现,周围很多同样热爱物理的同辈能够回归到物理世界的本质,赞叹并享受不同研究分支交错重叠的美感。这种澄澈纯粹的、基础性与前沿性兼具的研究学习是他深深欣赏并为之努力的。从最初为了满足求知欲的探索,到为了获得标准答案和正确结果的学习,再到回归物理本身,范可舟终乐在其中。
“格物致知”与“经世致用”的兼容并蓄
大一下学期,范可舟怀抱着多学一些知识的念想,参加了第十八届广东大学生物理实验设计大赛,斩获省一等奖,并被“光”的美妙吸引。谈到这次实验大赛,范可舟说:“每解决一个问题,总还会有更多的问题从背后冒出,时常会有行至水穷的挫败感,但当每一个微小的优化方案被提出,那种曲径通幽的美妙、坐看云起的快感,都能让人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我和队友们见过夜半凌晨的中大校园,在宿舍挑灯赶报告,在大楼天台吃盒饭……大家相互支持着,共同探究交流的乐趣得到了延伸与升华。”
正是在不断探索中,范可舟确认了热爱的方向。他相信,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的相遇,能碰撞激荡出更加令人惊叹的创新应用。正如他说的:“我想多出去走走,在更广阔更前沿的世界里学习。”

大二暑期一个多月的海外学习机会让范可舟受益匪浅。他不仅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初步接触了μ子探测领域的基础理论、模型搭建和数据分析,还趁着周末拜访了牛津Clarendon实验室和剑桥Cavendish实验室,瞻仰了传说中创造历史的牛顿苹果树。在大三暑假,他又跟随Wong教授参与了关于有机钙钛矿载流子冷却机制的学习研究。不同学校不同小组之间的密切交流与随之而来的高效科研让他耳目一新,“从来没有为追寻一个新的现象而辗转反侧,但当预期被实验证实的那一刻,组里博后脱口而出的一声‘Physics finally works’似乎将我们一切的过程都赋予了意义。”他还旁听了一位 DPhil 师兄的学位答辩,师兄展现出来的丰厚的学识与开阔的视界令他醍醐灌顶,这些学习经历让范可舟更加坚定了自己对物理与应用的信仰。如今,临近毕业的他,在家进行着毕业论文的写作,阅读相关文献、做一些数值模拟,同时与合作组一起完善课题报告。

疫情之下,学霸的学习小技巧
受疫情影响,理工类学生无法在学校进行实验。居家的他们自觉地坚持自主学习。范可舟说,他有三个小技巧:
1. 在家里继续保持学校学习的时间表和习惯,每天安排固定的学习时间,让学习与日常作息不因为居家而打乱。
2. 有条件的话可以尽量选择一个相对隔绝与清净的环境,保证学习的定力和专注。
3. 制定可实现的每天和每周的小清单,明确学习目标,比如今天要看完哪些文献,这周要完成多少工作。每晚回顾今天完成的学习工作清单都会有一种很畅爽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