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南站检疫日记 | 青年在行动
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返穗人员也在逐渐增加,广州南站每日客流量已大幅回升,防控风险随之提高。为进一步加强广州南站等客运站场交通检疫工作,充实一线检疫力量,广州市卫健委面向社会招募医学志愿者。截至目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有32名志愿者积极报名参与检疫工作。
27岁的潘宇琴是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团支部的团员,也是医院志愿服务队成员。始终心怀“抗疫”使命的她,积极响应医院“站好最后一班岗”的号召,用心用情诠释青春的担当。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得知广州南站招募医学志愿者,她请缨加入并担任夜班组组长,带领组员共同完成检疫工作。坚守岗位的同时,她也用文字记录着自己“抗疫”的点点滴滴。
时间:2020年3月21日
地点:广州南站8-11出站口发热点
记录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潘宇琴
交接工作,延续使命
今天的工作开始于下午3点,结束于晚上12点。我和组员们提前一个小时来到指定医疗点,经过培训后便整装出发,来到了交接班后的工作地点:广州南站8-11出站口发热点。
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了交班老师,长时间的工作让他看起来稍显疲态。我由衷说道:“老师,您辛苦了,请好好休息,接下来的工作就放心交给我们吧!”老师微笑着回应我:“小同志,来得挺早的,你是我们本院的么?”见我给出了肯定答复,老师更是高兴地向我伸出了手:“真好啊,我们附属第一医院的同志总是这么可靠!”握着老师的手,此刻的我无比激动和自豪!
从老师手中接过接力棒,我向自己承诺:延续着附属第一医院医务工作者使命的我,定当坚守防疫战线,守望胜利曙光!
撑起大伞,守护花朵
尽管疫情当前,作为交通枢纽的广州南站的客流量依然巨大,平均每隔几分钟,就会有一趟班车进出站 ,而乘客们也大都自觉地佩戴好了口罩和其它防护设备。或是职业使然,身为儿科护士的我偶然会注意到,一些有家长陪同的孩子并未佩戴口罩。每逢此刻,我都会把家长叫到一旁,耐心劝说他们配合开展卫生防护工作。
有一次,我看到一位青年男子抱着没戴口罩的小孩,于是上前认真询问道:“您好,请问您是否还有多余的口罩?孩子怎么没有戴口罩呀?”年轻的爸爸十分不好意思:“小孩不愿意戴,总是扯掉。”我请他把口罩交给我,让我来教孩子戴。我轻轻安抚孩子,口罩会让细菌和病毒伤害不了我们,他听话地让我给他戴上,没有再去扯下它。临别时,听到那声稚嫩的道谢,我的内心充满欢喜,身边的工作人员也对我竖起了大拇指。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的工作都促使着我尽最大的力量去帮助孩子们,生病的孩子需要陪伴,健康的孩子需要守护,孩子们是我们奋力守护的未来与希望。为孩子们撑起防疫守护的大伞,我们志在必行!
检疫专列,迎接英雄
大约晚上九点半,我和组员们收到通知,出发前往1B出站口,为即将到来的武汉专列做好检疫准备。志愿者们早已拉好横幅,热烈欢迎归穗务工人员,而我们也再次整理好了自己的防护设备。此情此景,我们百感交集:这是我们自疫情发生以来,第一次直接面对从湖北归来的人们。
经过了焦急、忐忑又激动的等待,21时53分,我们终于迎接了第一批到站人员,志愿者们有的举着“接英雄的人回美丽的家”的牌子,有的指引他们安静有序地走出站台。附属第一医院为专列开展了近一个小时的检疫,没有发现任何发热病例,这不仅得益于武汉站台的严格的把控,还有赖于每位乘客的理解配合!
检疫结束后,我们的护目镜上都结了一层厚厚的雾气,夜色之下分外明显,大家却不约而同地舒了口气,轻轻放下了心中的重石。我们相约:待疫情的阴霾散去,我们要齐聚武汉,看樱花盛开,吃热干面,喝糊米酒,感受这座城市的火热!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午夜所思,心绪难平
今天,我第一次亲身感受到了午夜高铁站的别样滋味。随着最后一班车的到达,我们也结束了一天的检疫工作,我整理好手中的文件,与队友集合走向医疗点,心绪却依然难以平息。一路灯光亮如白昼,站外的车辆依然川流不息;西门外的墙边,不少旅客正枕着行李睡觉;医疗点附件的治安勤务中队里,民警们也还在加班加点地工作。生活不易,总有人在一路奔波,总有人在负重前行,感谢附属第一医院给予了我这一次参与检疫工作的机会,让我对“医护使命”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
回到医院已然是第二天凌晨1点,躺在科室值班房,我回想起今天的工作,虽然疲惫,却感觉自己依然充满了干劲!只要国家有召唤,只要人民有需要,我依然能以百分百的能量和热情投入工作,和志同道合的大家并肩作战,一切艰苦都可以克服,一切困难都可以解决!
衷心感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领导同事们,有了你们的帮助与支持,我才能不辱使命,为这次的工作交上满意的答卷。这场“战疫”的胜利,必定属于英雄的中国!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抗疫”大业已经到了关键的时候,必须咬紧牙关坚持下去。作为千千万万白衣战士的一员,年轻的潘宇琴用实际行动阐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