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突击队,一个属于青春的光荣名字
1954年1月13日,北京建工胡耀林等18名团员青年,在北京展览馆工地举起了全国第一面青年突击队旗帜。60多年来,在重大项目、科技攻关、抗震救灾等急难险重新的任务面前,一代又一代青年突击队员们勇挑重担、冲锋在前,不断创造新的奇迹。“青年突击队”成为展现共青团员先进性的名字,也成为共青团组织为祖国和人民奋斗建功的重要载体。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部署。共青团坚决贯彻党中央的要求,奋力展现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担当,团结带领团员青年,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中山大学各附属医院纷纷成立各类青年突击队,战斗冲锋在疫情防控的各条战线。在疫情的阴霾中,“青年突击队”的旗帜熠熠闪光。
突击队中的“男丁格尔”,请党组织考验我
1990年出生的共青团员王豪是中山一院初级护理师,他自2016年7月起在CCU病房工作。作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驰援武汉”青年突击队队员,他写下了战“疫”日记。
2月7日凌晨
凌晨时分我接到通知“驰援武汉”的消息,稍作镇定后便开始整理行囊准备出发,很荣幸自己成为驰援武汉医疗总队的一员。带着那份荣光和一丝忐忑,我们踏上了抗击疫情的最前线。
2月10日12:00
上班第一天,我们7个人分管50个病人,作为小组内的唯一一位男生,有着重症监护室经验的我,被安排护理病情较重的6位病人,其中2位病危,2位重病,2位需要一级护理。
2月10日16:00
四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虽然不长,但工作内容十分紧凑,除了观察病情,抢救转运病人,吸痰及输液外,我还负责协助生活护理,给病人喂饭进水。四个小时的工作虽然很累,但是病人们竖起的大拇指,一声声的谢谢,以及被需要的感觉,让我觉得这份工作真的十分神圣。我们整个团队配合默契,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下班脱下防护服,发现里面的衣服早已湿透,脱下手套,看着被汗浸湿的手上早已布满红疹,大家相视一笑,觉得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值得。
2月17日20:00
转眼间到武汉已有一周多的时间,我们克服了新的工作环境带来的陌生感,适应了上下餐往往相隔10个小时左右的不规律饮食,习惯了等车、坐车、穿脱防护服及值班前后加起来差不多要10个小时的工作节奏,习惯了防护服和护目镜对行动的影响,甚至,我们开始能听懂部分武汉话了。医院不但时刻关注我们的安全动态,还关心我们的心理状态。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我们感受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家国情怀。看到身边党员们冲锋一线、以身作则,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员的责任与使命,我也会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提升自己,服务更多有需要的人。



“那个一直让我牵挂的陌生人”
李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外科护师,孙逸仙纪念医院“武汉战疫”团员青年突击队队员。
在我们医疗队接管的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东7区里,有一个我一直牵挂的陌生人。她看起来和我妈妈年纪相仿,却经常一动不动、一言不发,让人有些隐隐担心。我询问她的名字和年纪,但回答我的只有床边监护仪器的滴滴声……我担心出现什么差错,再次核对床旁的输液卡——“李春桂”。但我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对这位陌生的阿姨放心不下。
完成治疗后,我去护士站查找这位“李春桂”阿姨家属的电话,想要了解一些情况,希望能更好地帮助阿姨治疗。问了之前管床的护士,才知道原来她是“三无人员”,没有家属电话,没有真实信息,没有身份证号,甚至都不知道是怎么收治入院的!“李春桂”只是我们为了核对而给她的临时命名。
第二次护理她是在3月1日,突然发现她讲话了,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足以令人感到宽慰。同时,“李春桂”阿姨下肢也可以活动了,前一班的护士告诉我她甚至能够吃早饭了。但当我给她喂药的时候,她还是无论怎样都不愿意张开嘴。“李春桂”阿姨依旧保持很低的活跃度,不怎么言语,也很少有别的情绪反应。我试图提起她的家属,试图让她知道我们在帮助她,想要通过努力唤醒她对生命的热情和更多的活力。
在我的一再询问下,她告诉我她姓敖,今年50多岁,家里还有老公。惊喜之余,我趁机追问她老公的电话号码,希望帮助阿姨找到家人。但当我满怀希望地拨打过去,电话却一直处于关机状态。很多患者在医院的时候都牵挂着家人,也被家人牵挂着,敖阿姨却很不同。再见到敖阿姨时,医院已通过派出所联系上了她的家属。原来,敖阿姨有精神方面的症状,一直在服用药物接受治疗。前几天,我们第三次见面的时候,敖阿姨不仅能告诉我们她的需求,甚至还能清楚地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和家里信息,情况在逐渐好转。
如果不是因为这次疫情,也许我们永远都是两条平行线,不会有任何交集。但是在这样的际遇和情境下,我们却成了联系紧密的“陌生人”,虽然我们每次只是匆匆一见,但相信不止我一个人记挂着有一位联系不上家属的陌生患者。而也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对每位患者不抛弃、不放弃,才能得到这样的好消息。
敖阿姨,希望下次见面的时候,能看到您下床活动。祝您早日康复,与家人团聚!


“低头族”青年医生的“第二战场”
曹宇东来到休息室,拉开椅子坐下,打开了盒饭,摁亮手机,发现互联网医院APP的列表上又多了一些求助信息。他点开了其中一个问诊窗口,开始在日常工作之外的“第二战场”上披荆斩棘:“疫情当前,我想尽可能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
1月27日,“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附属七院互联网医院平台迅速上线,医院多位医生应召进驻平台,为广大群众提供免费的线上义诊服务。2月5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成立青年医生“战疫”志愿突击队,22名队员均是在中山七院互联网医院平台上提供义诊的青年医生,曹宇东便是其中之一。作为一名党员,同时是中山七院临床五团支部的组织委员,他深感自己肩上扛着重任。虽然自己的专业不是一线所急需的,但他一定要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挺身而出,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截至今天,曹宇东在互联网医院平台上累计接诊超过200人次,平均每天约20人次,网络义诊就是他从中午吃饭和下午的短暂休息时间中“挤”出来的志愿服务“第二战场”。
“在疫情爆发初期,群众在互联网医院平台上问的问题一般与其他疾病有关,比如特殊时期某些基础疾病需不需要到医院就诊治疗。”曹宇东指出,随着疫情的发展,群众对疫情愈发关心和担忧,提出的疑问与疫情越来越相关,比如出现了某种症状是不是感染了病毒,在家如何做好防护等等。为了更好地解答疑问,曹宇东在“上岗”前下了不少功夫,此次疫情防控的所有知识点,他都一个不落地记了下来。他还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识库,通过各项知识考核,同时有意地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尽可能地缓解群众的恐慌情绪。

“疫情防控形势好转,但群众还会有其他疾病的诊疗需求。”接下来,曹宇东将继续和众多医生们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利用业余时间,志愿服务于广大有需要的人民群众。
团旗插在前沿,青年挺在一线。在疫情危急关头,这些青年人把奋斗和奉献精神转化为救死扶伤的实际行动,不但彰显了医者仁心,更展现了中国青年的时代精神。我们或许不能认清他们口罩后的脸庞,但从他们坚定的眼神中看到了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看到了他们“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的青春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