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用志愿奉献书写战疫青春!
新冠肺炎疫情当前
真诚志愿奉献
书写战疫青春
用实干扛起担当
用行动守护家园的你们
笑起来真好看
2月21日,窗外阳光明媚,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医疗队接管的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东7区重症病房8房的几位病人,虽然情况已经比较稳定,却不能迈出病房,无心欣赏好天气。
正好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武汉战疫”团员青年突击队的几位队员巡房时看到了这一幕,来自中医放疗科的黎颖维护师灵机一动,动员她们一起运动一下:“躺久了不好,不如做个简单的运动跳舞吧!”
运动的神经被唤醒了,她们火速选好了音乐,跳起了舞蹈,伴着久违的音乐和律动,阳光不仅洒进了病房,也洒进了大家的心里。
沈小莓,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武汉战疫”团员青年突击队副队长,她说,当我们戴起了突击队的队徽,不仅病友们,其他战友也向我们投来了羡慕的眼光。这是一份珍贵的荣誉,更是一份坚定的初心。
高沁云,女,浙江台州人,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8级本科生,共青团员,入党积极分子,曾获评中山大学优秀团支书。
“我的庚子鼠年,是从每天隔着屏幕为勇敢的陌生人流泪开始的。从新闻里,我看到一批又一批医务工作者奔赴抗疫一线,全国上下千千万万人紧绷着一根弦,日以继夜地阻击这场疫情,我们身上流淌着的血液和温度让我们必须凝聚在一起,我们所有人是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浙江台州与疫情严重的温州交界,抗击疫情形势严峻。高沁云分配到的工作是电话摸排近期从外地回到台州的人员情况,以及居家隔离人员的身体、生活情况,并进行信息录入。街道每天需要摸排的人员有几千人,每位工作人员每天电话排查的工作量在两百人以上,多的时候一天要打三百多个电话。街道从市、区接收指令并进行实时信息反馈,同移动运营商、公安局和社区展开合作,目的就是最大程度掌握街道内人员的动态,并做好安全保障。高沁云从上午八点一直志愿服务到晚上,回到家时因为一天都在不停地进行电话排查,嗓子已经说不出话了,“多问清一个问题,少一个安全隐患。”此时,她对抗击疫情的重大责任和使命有了更深的体悟。

卢雪梅,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脊柱外科护士,院团委委员,附五新冠护理志愿者队的一员,疫情期间一直奋斗于新冠肺炎发热门诊。一边是病重的外婆和年幼的女儿,一边是前线需要,大年二十九,医院护理部组织了新冠护理志愿者队,就像当年报名抗埃博拉志愿者一样,卢雪梅又报名参加了。
“我在发热门诊的首要职责是负责所有上前线的同事及卫生人员的衣着和物品消毒,每一位同事上班前和下班后,我都得盯着他们,穿脱防护服合不合格,到不到位,不能有一点的马虎;每天我要协助护长清点无菌物品,每天到医院先看看鞋子够不够穿,护目镜、面屏、口罩、防护服够不够用。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我们都要确保每位同事物资到位,不能让伙伴们赤手上战场。一天下来我可以洗上百双的鞋子,洗完我用酒精喷洒一次,确保每双鞋子都能喷到位,再用紫外线消毒一小时擦干待用;面屏浸泡在≥ 2000mg/L的有效氯里,消毒液的浓度显然刺鼻,虽然戴着口罩,都还能闻到那刺激的味道,直打喷嚏;三十分钟就要捞起来冲洗、晾干、擦干待用。重复的工作流程,每天一忙几乎已到凌晨12点。在这些细节上,我们确保消毒工作到位,避免交叉感染。相比一线英雄,我们的工作或许微不足道,却是他们生命的保障。
“2月11日早上11点,电话里传来外婆去世的消息,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我想等女儿长大以后,我能自豪地告诉她,妈妈曾经是那么勇敢。”
随着疫情逐渐整体受控,全省企业顺利稳定复工迫在眉睫,大量原先回到家乡的新台州人即将回到台州。新的挑战开始,高沁云又一次报名了,这次她成为社区“爱心菜”的一名配送志愿者。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8级生态学专业硕士生陈阳,作为一名共青团员,积极响应号召,向户籍所在的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焦南街道友谊路社区办事处报到。
报到的电话接通:“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8级研究生陈阳,响应组织号召,向社区报到,请书记指示。”社区党委书记田斌同志声音温暖而热情:“小同志,我们现在非常需要人手,如果情况允许,请你立刻来报到。”

社区的防疫工作异常庞杂琐碎,对上级单位,要汇报每日的返乡人数、外出人数、隔离人数、解除隔离人数、复工人数;在社区内部,要整理各个小区的住户信息,刷新每天的状态;对社区居民,要落实隔离、解除隔离以及为隔离户联系买菜事宜等等。陈阳可谓是“全身发力”。腿,跑隔壁社区学习经验,带社区医院医生上门解除隔离;手,填写每日登记表格,输入各户住户信息;口,了解居民办事和生活需求,解释和宣传疫情期间种种政策。
“走出家门一起去战斗,虽然有艰辛,但更多的是希望,相信我们一定能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