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团员青年“战疫”突击队——散发希望光芒的青春担当
2020年2月5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成立团员青年“战疫”突击队和青年医生“战疫”志愿突击队。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青年突击队的旗帜迎风飘扬。
团员青年“战疫”突击队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响应及时,迅速通过发热门诊对病人分诊筛查,同时紧急建设和启用新的发热门诊区域,在疫情不断严峻的情况下,争分夺秒规划新的发热留观病区……
2月5日,附属第七医院成立团员青年“战疫”突击队,31名队员均为参加第一、第二批发热门诊、病房工作的团员青年。他们青春的身影在这场防控疫情阻击战中散发着希望的光芒。
我是急诊年纪最小的一名护士,平时在科里一直是被众人照顾的。但当新冠疫情来袭,我感觉必须挺身而出积极支援抗“疫”一线,展现出一名医务人员应有的担当。
在父母眼里,我一直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而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我已经慢慢成长为一名有担当的医务人员。
很多人都说我们现在是英雄。可我觉得我们并不是英雄,我们只不过是用平凡之举创造不平凡的人生罢了。
印象最深刻的是初二早上。那天下着雨,我的眼镜里全是水雾,路都很难看清。最糟糕的是8号帐篷漏气,屋顶中间凹陷积水,就算打气也撑不起来,一开始我们都没有注意到。收了一个病人后回来查房,我才发现整个屋顶都塌下来了,那名患者蹲在角落里望着我。我急忙拿着伞遮她出来,连忙道歉。她安慰我:“没事,你们这么辛苦,可以理解。”
尽管当时我的护目镜满是白色的雾气,但是这条路我却看得很清楚。
在发热门诊值班这几天,感触最深的是24小时不停歇为发热临时留观病房建设而努力的师傅们。下半夜在发热门诊值班,静悄悄的夜晚,唯一能看到的就是留观病房板房区师傅们忙碌施工的身影。
有一次和一位师傅聊天,他说大家都很感激我们医务人员为了防控疫情辛苦值班,却不知我们同样很感谢他们的劳累付出。
在新生儿科每天的早交班,我们都会组织加强六步洗手法和防护服穿脱的培训,每天不断让大家对这些防控手段进行强化,在休息时间也在不断更新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理论学习,特别是对有关新生儿和儿童冠状病毒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指南的更新和学习。为后期可以随时保证对发热门诊和留观病房的人员进行轮替打下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发热门诊、留观病房还是普通病房,每一个医护工作者都在尽自己的努力奉献出力量。疫情面前,医护人员永远都站在人民的前方。
农历腊月二十九,武汉封城,形势严峻。广东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与疫情作斗争成了新年的开场白。收到医院的返院通知,没有丝毫的犹豫,随时待命。
初一到发热门诊值班。家里人都非常担心,但依然支持我的工作,只是多了很多重复的语句:“千万要小心注意,做好防护。”作为第一批发热门诊的工作人员,虽然有很多未知和不确定因素,但我和同事们个个冲锋上前,毫不怯场。这就是作为医务人员最无声,也最有力的对自己职业的诠释。
2020年2月4日,立春,小雨。这个本该是万家灯火的日子,却因为新冠疫情让全国人民绷紧了神经。那天中午,父亲拨通了视频电话:“渝渝,来,再见gaga(外婆)最后一面,她可能拖不了几天了,你就不用回来了。你是党员,你应该守在前线!”
那一晚,外婆辞世了。
我想起每次回家外婆总会问一句:“什么时候添'学生'(生小孩)呀?”我总会笑着回答:“快了!快了!”可是,等到我添“学生”,您却再也见不到了。
2020年是我难忘的一年。年前我便赶回家筹备正月初六的婚礼,等着迎娶我最心爱的姑娘回家,憧憬而又甜蜜。然而随着疫情不断扩散,形势愈发严峻,医院紧急通知所有医务人员返院。我最终只能许给我的太太一场没有仪式的婚礼,婚期当天便带着她赶往离家千里之外的深圳,同时也报名参加了医院第二批发热门诊工作。
青年医生“战疫”志愿突击队
1月27日,“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附属第七医院互联网医院平台迅速上线,医院多位医生应召进驻平台,为广大群众提供免费的线上义诊服务。2月5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成立青年医生“战疫”志愿突击队,22名队员均是在附属七院互联网医院平台上提供义诊的青年医生。他们,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展现了独特的青春担当。
2003年非典时我还小,没有概念。后来长大了,才从书本、网络中了解了那年的艰辛。没想过此类疫情会再次发生,也没想过自己上班第一年就碰到。
第一次通过网络app进行诊疗,没有面对面确切的检查,很多时候只能通过患者的口头表述来进行判断。记得问诊中碰到个患者,说自己心跳快,问我是不是肺炎。详细询问才得知他是每次吃饭后、爬楼梯后感觉心跳快,休息后缓解。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疫情造成的恐慌让人们不自觉地产生联想。此时我发现,网络义诊人员对病人的心理辅导,也特别重要。
网络会诊有局限性,但不妨碍我们对患者的初步判断,哪些该及时去医院进一步检查,哪些可以暂时先观察。更重要的是要让更多的人知道疫情,重视起来,配合检查,出门戴口罩,注意手卫生。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切断传播途径,相信我们最终会赢。
作为一名党员,同时是临床五团支部的组织委员,疫情来袭后我深感自己肩上扛着重任。虽然自己的专业不是一线急需的专业,在这次疫情阻击战中也一定要挺身而出,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而网络义诊就是我从中午吃饭和下午的短暂休息时间中“挤”出来的志愿服务“第二战场”。
往常过年期间总会有许多急诊患者,但由于这次疫情,患者明显少了,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外出活动减少,另一方面是患者对疫情的担忧。在医院,特别是急诊,患者担心会被病毒潜在携带者感染。这让我意识到,加强对患者以及普通群众的科普教育,增进群众对疫情的了解,对于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来说尤为重要,这也是我加入互联网医院平台的初心。
“新冠”疫情爆发后,我的先生奔赴于发热门诊和留观病房的一线,但由于名额调配,我未能分去发热门诊前线。
医院团委很快成立了青年医生“战疫”志愿突击队,主要负责线上义诊。在沟通过程中,我发现有些求助者是因疫情而感到焦虑的人,也有些求助者的确是受疫情影响不便前往医院就诊的普通患者。通过线上义诊,每当在对话框中接收到患者发来的感谢话语,心里总是暖暖的。
在这场对抗疫情的战争中,看到冲在前线、不惧艰辛的伙伴们,我们十分佩服,也希望自己的行动能为他们分忧。在这里想对前线的伙伴们说一句,作为团员青年“战疫”突击队一员,虽然没有在支援的前线,但是希望我们能成为你们强有力的后盾。
初次接触网上诊疗,我是不适应的,网络义诊这种摸不着、看不到的诊疗模式,与常规诊疗不同。
特鲁多医生有句名言:“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而网络义诊的初衷也是去帮助、去安慰,安抚人民群众面对疫情的恐慌心理。网络义诊有局限性,不能做到网上确诊与治疗,要承认即使心有所系,也存在力有不逮之处。经过自我调整后,我在网上义诊渐入佳境,由衷希望能为同僚减负减压。
面对这场抗冠“战役”,无论是临床一线的工作人员,还是网上义诊的志愿者,皆任重而道远,千钧惟担当。
后记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许多医务工作者“逆行”而上,扛起了“战疫”的艰险重任,这其中就有一大批朝气蓬勃、充满青春活力的团员青年。
除了第一、第二批的发热门诊、病房工作人员,接下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工作人员加入突击队,青年队伍不断壮大,为“战疫”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战场上,党旗所指,团旗所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