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的平头爸爸

发布人:廖婕

李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院团委委员,201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2020年2月7日,他作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三批驰援武汉医疗队成员奔赴前线,现于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参与救援工作。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李海医生的抗“疫”日记,让我们看到了一名中大医务工作者的初心所在。

 

转眼来到前线6天了,上了3轮班,逐渐适应了这边的环境和节奏,期间收到了很多领导、亲朋好友的关心和鼓励,温暖而感动。一直想提笔写些什么,这些日子的点点滴滴也一幕幕浮现在了眼前。

 

一、出征

我从年前就一直持续关注今次新冠疫情,除夕夜看到我院第一批同事驰援武汉的消息,其中有我们内科ICU的易慧师姐。当时除了给他们加油外,我也非常希望自己能加入其中,贡献一份力量。大年初一,当看到医院关于召集应对新冠肺炎防治医疗后备队的通知时,没想太多,觉得自己作为医务人员,现在前线需要我们,所以第一时间瞒着家人偷偷报了名。

 

2月7日晚,我从同事那里知道医院已经在召集队员,拟次日出发。22:30,仍没收到通知,以为这一批没有轮到我,还有些许失望。快23:00时,电话终于响起!是医院来电!我知道是时候上战场了,接电话时,手都有些颤抖。“李海医生,明天出发驰援武汉,准备一下,祝好运,加油!”“好的!”放下电话,告诉家人这个消息,他们果然非常理解和支持,叮嘱我一定要注意安全。一夜无眠,有点兴奋,有点紧张,也有点害怕。太太也没睡,一直陪我聊天。看着身边熟睡的儿子们,我心里还是非常不舍的。

 

第二天一早带着行李,先回到科室,主任李延兵教授和全体科室人员给我和洪澍彬医生举办了温暖而隆重的欢送仪式,李老师还专门给我们准备了护身符,含泪送别我们。

图片加载失败
内分泌科的同事们在党旗下欢送我们

 

图片加载失败
李延兵教授亲手为我们带上护身符

 

接着参加医院出征仪式,我在进场那一刻激动地留下了眼泪(戴着口罩哭起来鼻塞非常难受啊!)我非常自豪自己是其中的一员!请组织相信,我们一定不负使命,抗击疫情,平安凯旋!

图片加载失败

 

 

二、上阵前准备

 

2月8日晚到达驻地,安营扎寨,我们入住的地点在武汉市汉南区,离定点医院20多公里。第二天一早接到紧急通知,下午即派第一组人员入驻,并开始接收患者。我们迅速做好分组,在这里向第一组的队员致敬,他们是中午就出发,最先进入病房,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剩下在酒店的同事们继续抓紧时间反复练习穿脱防护服,并相互指出细节上的问题。

图片加载失败
反复练习穿脱防护服

 

同时,为了更好地护理,大家在驻地剪短了头发,护理部的成守珍主任和几个护理老师担任起发型师的重任。剪完头发,更像一名战士!欣喜地发现,我竟然还能驾驭得了平头,算是这次出征解锁的新技能,哈哈!

图片加载失败

 

图片加载失败
战士正式上线,“发型师”彭淑芬老师上岗

 

晚上回到房间,想到明天正式上岗,我还是有点焦虑。特别是和家人视频时,看着两个儿子,我忍不住再次掉眼泪。为了不让家人担心,我快速结束了通话,随后给科室李延兵老师打了电话。李老师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家人也发来了儿子鼓励我的画。想想有这么多亲人的鼓励和关爱,我的情绪逐渐恢复了平静,心中感到很有力量。

图片加载失败
大儿子给爸爸的画

 

 

三、前线

 

我们的小组成员包括组长谭卫平、组员谭双全、邹外一、左可军和我,由于驻地距离医院比较远,每次上班需要提前2小时出发。我们中山一院接管的6楼东病区,是新开的危重症收治病区,50张空床两天内就收满了,平均一个班收治10个病人左右。同时,我们还要克服防护服带来的不适、学习新的HIS系统、承受心理上的压力。

 

前面的两轮班还是非常的辛苦。不过第三轮上班后,我们明显适应了这里的工作节奏。我们第三班是08:00-16:00,接班后我们先把整个病区50个病人查看了一遍,对整体情况有了认识,也充分了解了每个病人的情况,没有之前两个班的慌乱了。心中有数后,我突然意识到,噢,其实他们也就像我们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肺炎病人一样,只不过就是病原体传染力更强一点,只要做好防护措施,我们的工作内容和在广州时是一样的,这本身就是我们所擅长的呀!经过快速适应和调整,我们的精神及工作状态大大提升!

图片加载失败
同事们工作前相互鼓励打气,“加油”!

 

图片加载失败
交接班,详细记录每一个患者的注意要点

 

图片加载失败
与患者交流

 

图片加载失败
查房、分析病情

 

 

四、后记

 

经过连日的调整磨合,我们医疗队的工作状态越来越好!同时,我们医院的后勤保障实在是太出色了,“大本营”省吃俭用把大量的宝贵物资源源不断提供给我们,让我们无任何后顾之忧。请相信我们!我们一定能出色完成本次任务,打赢这场抗疫战役!

图片加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