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说丨孙天宇:跨专业保研的“时代记录者”
葳蕤生光,随心多元笃行熠熠
人物名片:
孙天宇,中山大学2015级本科生,传播与设计学院新闻学,现已保研至清华大学法学院。连续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连续三次获得中山大学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曾获2018年中国青年报广东高校新闻扶持计划深度报道类一等奖,2017年广东省“爱家乡 察村情”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综合类三等奖。曾加入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公共传播工作室”新华网舆情研究项目,担任舆情研究助理。
“如果暂时没有什么目标,那我就沉下心来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先做好”,在谈及大一生活时,孙天宇说道。
那段时光,孙天宇让自己沉浸在书海,在脱离喧嚣的宁静与安稳中积累的知识和底蕴,成为了她日后发展的丰富资本。如果旅程中还没有找到航向,那就先静静地感受沿途的风光;等到日后明晰了方向,就能无畏远航。
“每一次努力,都是幸运的伏笔”。曾经努力全面发展自己,如今收获梦想再次出发,孙天宇正在一点一点,构筑起属于她的美好未来。
全面发展,愿成为更好的自己
专业第一、连年国奖、保研清华,所有的优秀,都是对她“于学业上严格自律”的奖励。“正常上课时,我会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时间表”,孙天宇说,“时间表不仅能够防止拖延症,还能够给自己立下一个规划。”这份优于常人的高度自律性,让她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行走得从容且自信。“只管好好去努力,你想要的一切,终会盛装来临。”
除了日常的课程学习,科研也是孙天宇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她曾参与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公共传播工作室”新华网舆情研究项目,在其中担任舆情研究助理。
虽然社科类科研项目多以论文写作为主,实践操作性并不太强,但在孙天宇看来,参与这次项目提高了她搜索信息的能力,仅就这个收获,便足以让她感激这份经历。
孙天宇在参加辩论赛(左二)
除上课、科研之外,孙天宇还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充实自我。学生会、辩论队、官微采写,每一次例会,每一场讨论,每一次活动,都在她的生活中留下珍贵的回忆,并在后续的成长中给予她难能可贵的丰富经验。
每每与队友忆起讨论辩题时,一连几个小时的集思广益、冥思苦想,孙天宇都觉得受益匪浅——理性思考的内核、论证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不一样的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都在后来为她迈向法学专业的尝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选择,望不负梦中的憧憬
在高中时期,孙天宇的心里就埋下了一棵法学的种子,但是与新闻学的奇妙相遇,也让她拥有了一段妙趣横生的经历。尽管与新闻学“日久生情”,她的内心还是怀有对法学的“情有独钟”。
她愿意去接受未知的挑战,以孩童般的好奇心去探索另一个学科领域。当偶然间听闻成功跨专业保研至法学院的师兄师姐分享经验,她内心深处,那棵深埋已久的法学种子也开始蓬勃生长,“春风十里,不如寻梦”,孙天宇下定决心,攻读法学专业的研究生,“虽千万人吾往矣”。
刚开始接触这一门陌生的学科时,孙天宇也避免不了各种 “试错”。她去旁听了法学院的专业课,买了厚厚一绺法理书籍来阅读,也每天关注时事热点并积极思考,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
她说道,刚入门时不太了解,有一些艰难和吃力,但有热爱与兴趣做支撑,也坚持了下来。后来大三下学期到台湾大学交换学习,孙天宇便选择了法律学院,更加系统化地学习所跨专业的理论知识。“后来在夏令营笔试时才发现,前期所做的那些有些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在论述试题上给了我莫大的帮助与自信心。”
同时,她也强调道,跨专业保研虽对该专业知识有一定要求和难度,但也不会存在偏题怪题。只要前期做足功课,再调整好心态,以乐观自信的状态去应对,跨专业保研也并不是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岁月晕开成文的平仄,游寓的生活在新鲜中闪烁。每一次尝试,也是在创造机会。跨专业的成功,不仅来自于孙天宇前期优秀的学业成绩,也离不开她早早地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与方向,再以坚持和专注,贯穿始终。
“星光不问赶路人”,唯有脚踏实地,才能于仰望之后,在终点伸手触碰到满天繁星。
扎根大地,做一名“时代的记录者”
尽管现在的孙天宇已经准备好在“法律与理性”的王国里开启一段新的旅程,但在交谈中,她仍对自己曾经作为记者的采访经历充满感激。
“社会是一部大书,采访和写作的技巧只是一小部分,记者给予我更多的是感知社会的机会。”从校媒到社会媒体,经历了工作场所与同伴的转变, “时代记录者”如同一枚精神印记,始终铭刻在孙天宇的心上。
对待自我,她始终保持着自律和谦虚,“我还有很多不足,信息核实不够扎实,视角未能直指社会病灶。”尽管尚未做到完美,她还是打心底喜欢这个职业。
孙天宇在采风调研
为做好专业性很强的选题——“艾滋阻断药”,孙天宇不仅采访了很多医生,咨询医学院的同学,还自己从图书馆采借了医学书籍,直到明白透彻其中原理,才会开始着笔去写。保证内容的专业性和真实性是一位记者对文稿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而在理性客观描摹刻画的背后,也不乏一些充满温暖与感动的时刻。
在做“广州盲人大院”采访选题时,孙天宇在记者手记中写道——“我觉得记者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比如在生活中多倾听别人的想法,多进行换位思考的练习,向他人表达同理心,以‘理解’为核心,拒绝‘同情’”。
这段深刻的反思,是大院中的盲人们为她上的一课,是担任记者的她收获的最珍贵的无形财富,将被她细心保留,呵护珍藏。
透过这个身份,她也确确实实感受到了另一面的城市风貌:社会精英风光背后的无奈,芸芸众生努力生存的酸甜苦辣......生活与新闻报道一样,小处着眼,大处落笔,而“小”与“大”的连接点,每一个生命个体与他人的联结,尚等待着每一位记录者去发掘其中最珍贵,最闪亮的意义。
虽然即将进入法学领域深造,但孙天宇表示,这一颗记者的初心不会被遗忘;相反,它会以另一种方式陪伴着她。
她会在法治的框架内,透过法律的目光去重新理解记者,理解社会,理解每一位被记录者,还有他们正在或者等待被发掘的故事。
她,会一直在路上。
+中山大学团委+
+采写:蒲俊辰 徐思琦+
+图片:孙天宇+
+责编:陈心怡+
+审稿人:谢博远、康遍霞+
+审核发布:马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