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旧寻根 赓续精神 ——《中大精神文献选读》开展课外教学实践
2018年11月11日,国立广东大学成立训词发表94周年的日子。《中大精神文献选读》(东校园、南校园)通识课的24位同学,在授课教师陈长安,助教孙海腾、张振清的带领下,在课程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场难忘的课外教学实践——校史寻根一日游。


上午9时许,来自南校园的同学与东校园同学一行人在中山大学东校园牌坊前集合完毕,我们以牌坊前的花坛中竖着标语“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大学”为背景,拍下第一张合照,是为出发纪念。我们从中山大学的“现在”出发,走向历史,回望历史,铭记历史。


在从南校园到东校园的车上,陈老师介绍了在东校园课堂上讲过的关于花坛标语的故事。花坛标语“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大学”是对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五四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 “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等重要论述的概括,今年10月首次在中大牌坊亮相。1924年3月2日中山先生在我校大钟楼演讲提出,我们现在要恢复民族的地位,就要恢复“固有的智能”,即刻在国立中山大学南门牌坊背后的“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中山先生恢复固有智能以恢复民族地位的思想,与习近平总书记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等重要论述高度契合。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把东校园牌坊作为我们活动“现实”的起点,把石牌南门牌坊作为活动“历史”的终点。
校史游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的钟楼,这里是中山大学的发源地。1924年2月4日,孙中山先生亲发大元帅令,合并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法科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三所高校,建设国立广东大学。创校于此的同时,中山先生也高瞻远瞩地亲命邹鲁校长建设石牌新校址。邹鲁校长奉中山先生之命,任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排除万难,尽力筹建。彼时正值国运衰微,内忧外患之际,中山先生下令建设一所“中国人自己办的大学”,既是中山先生重视革命人才培养的思想体现,又是时代变革和民族复兴的召唤。仰望着巍然伫立的钟楼,我们眼前不禁浮现出当年孙中山先生、邹鲁校长等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难。成立财政委员会、开展经费运动、力争庚子赔款……中山先生甚至增拨税收作为建校经费,在军事紧迫、财政困难的中国,中山大学的教育经费不降反增。这其中饱含了多少心血和热忱,又饱含了多少殷切期望啊!“树一最高学府,以救中国救民族。”此乃吾辈之任也!

如今的钟楼已作为国民党一大会址纪念馆、鲁迅纪念馆供公众参观。钟楼一层分为“钟声”和“在钟楼上”两个展览单元。“钟声”部分是“国民党一大陈列”,由“顿挫与酝酿”、“召开与合作”,“高涨与影响”三部分组成,展示了自同盟会成立到北伐战争时期的历史;而“在钟楼上”由“人生之路”、“南下之梦”、“名人之交”、“青年之谊”、“风子之爱”五部分构成,主要收录了鲁迅在广州的生活及与广州人民间的友谊。钟楼二层则复原了中山大学会议室的格局与陈设,并定期举办临时展览。钟楼里的国民党一大会址保存完好,每一个座位后都有对应的贴纸,写有当时这个位置的主人的名字。礼堂里循环播放孙中山先生的演讲,每天都有人辅助打扫。



虽然过去作为文理教学楼的东堂、西堂已被拆除,现为广东省博物馆旧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但站立于斯,我们似乎还能听见,94年前的今天,胡汉民先生在国立广东大学成立典礼上代训中山先生训词时的字字铿锵:“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仿佛还能看见过去中大学子孜孜不倦求索救国之道的景象。
钟楼所在所在地,也是清朝四大贡院之一——广东贡院的遗址。沿着斑驳的龙虎墙,行至修葺一新的明远楼,我们观看了广东贡院和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的复原模型,参观了中国近代教育变革展览,对于中大办学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转型潮流中的位置的理解又更进了一步。

由明远楼向前走,拐进一扇小门,便是中山大学天文台的旧址,这座天文台由时任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主任的张云教授推动修建,于1930年落成,是我国建造时间最早的天文台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的高校天文台。如今天文台前竖起了一尊张云教授的铜像,张云教授身着西装,右手插进口袋,左手举至头顶的高度,张教授眉头微蹙,眼神顺着手指的方向望向天空,若有所思,正是一辈辈这样勇于开拓、乐于探索的学者,带领中大学子“为天下先”,严谨治学,求索真知,投身革命,救国救民。

依依不舍地作别钟楼,我们乘车前往中山大学北校园。在北校区学一食堂用餐后,一行人在前往图书馆的路上,被一面“筚路蓝缕,开启杏林新路”的校史展览墙所吸引。在陈老师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中山大学医科有三支源头,分别是外办外教的博济医学堂、自办外教的广东公医大学和自办自教的广东光华医学堂。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先生也曾在广州博济医学院附属南华医学堂学习医学、策源革命。为此,孙逸仙纪念医院前树有“孙逸仙博士开始学医及革命运动策源地”纪念碑,北校红楼门口也树有“孙中山学医纪念像”。北校红楼门口的对联“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正是中山先生一生的写照,也是中大精神的表现、中大医科的担当。
抗战期间广州沦陷以后,中山大学也难逃遭日寇铁蹄践踏的命运,北校区图书馆沦为了倭寇“波字”8604细菌战部队(外称华南防疫给水部)的大本营,倭寇在北校区校园内养殖白鼠、进行惨无人道的活体实验,几万中国军民为之殒命。听到这里,同学们不禁倒吸一口凉气。遗憾的是,医学博物馆和图书馆负一楼的细菌战纪念馆今天并不能对我们开放,我们怀着略带沉重的心情离开北校区,前往石牌校址。


早在课堂上,石牌校址的红墙碧瓦中国风,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当我们真正来到石牌校址时,还是被磅礴大气的建筑风格深深震撼了。石牌校址取法古代辟雍,整体呈“钟”形,采用传统的中国宫殿式建筑,巧妙吸收西方元素,格局以北端农学院、南端正门牌坊一线为中轴线,孙中山铜像和大礼堂为中轴线的核心,中轴线东西两侧分别建设文理、法工学院、图书馆、博物院等其他建筑。我们首先寻访了华农5号楼、过去的理学院数学天文系。庑殿顶、鸱吻、飞檐翘角、牌坊式门廊等建筑元素,无不彰显着古色古香的中国风韵。主楼两侧还修建了侧楼,合围成矩形形制,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走近她,我们不自觉地放慢脚步,屏息凝神。离开理学院,我们依此寻访了农学院、文学院、法学院及中山先生铜像原奉置地、体育馆等,这几栋学院楼的建筑风格都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尤其是法学院,采用了中国古代最高礼制的屋顶——重檐庑殿顶修建而成,显示出孙中山先生将中大建成为“最高学府”的期望和中大“树一最高学府以救中国救民族”的使命。同时我们还留意到,学校中的道路、湖泊、山丘皆以祖国的名山大川命名,如“长江路”、“粤汉路”、“泰山路”、“洪泽湖”、“洞庭湖”、“青海湖”、“贺兰山”、文学院所在的“衡山”、法学院所在的“萌渚岭”等等……其深意在于“使入本校者,悠然生爱国之心,即毅然负兴国之责”。
那一刻,热血在奔涌,豪情在升腾。我们感到中大精神的图景在一点一点地被描摹完整。提及中大精神,大家都会想到康乐园彰显的“中西合璧,自由开放”。而石牌校址告诉我们,中山大学的气脉牢牢系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即便在那样一个破旧立新、风云变幻的革命年代,孙中山先生也一直追求“民族主义”,恢复中华民族“固有的旧道德”、“固有的智能”以振兴中华。邹鲁校长秉承中山先生的精神,在局部抗战阶段建设石牌校区时,通过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向我们渗透中山先生的思想。这也为当今中大提出的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大学”提供了宝贵的思想遗产。而我们作为中大学子,更应在内心葆有强烈的文化自信,思爱国之情,怀报国之志!








中轴线是建筑的“脊梁”,然而石牌校址的“脊梁”却由一墙断开,分为华工、华农两所学校。本来应该是最为富丽堂皇的大礼堂,当时由于日寇侵华并未完成,又为石牌一憾。常理而言,礼堂应最先修筑完成,然而当时时代环境所限,经费不足,优先顾及教学所需,所以先建简易礼堂,规模最为宏伟的大礼堂至今未能成功。而解放之后迅速迎来院系调整,中山大学与岭南大学等合并,搬入康乐园,而石牌永久校园则分属华工、华农等兄弟院校、单位,最终未能真正完成中山先生亲命、邹鲁校长主持的校园建设,也是相当遗憾。华工、华农在石牌的不少新建建筑在颜色、屋顶等方面能尽量贴近原有风格,中大在康乐园延续石牌校园规划的博物馆,都是对中山精神的传承。打通石牌中轴线(哪怕是先开一扇门)、复建处于中轴线核心的大礼堂、挖掘石牌校园的伟大意义、共同推动石牌校园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同发扬中山精神以振兴中华,是华工、华农、中大应携手完成的分内事。
石牌校区的中轴线东边还有一处泳池。该泳池乃是抗日战争期间广州沦陷后,日军占领石牌校址,肆意妄为开凿的一个泳池。2004年,华南理工大学在此立下石碑,以警示后人:“勿忘国耻,立志成才,兴我中华”。今年也正好是广州沦陷80周年、国立中山大学抗战西迁80周年,中大师生在抗战烽火中,弦歌不辍,风骨不绝。这一段历史也值得永远被我们铭记。这样的中大精神,也理应在吾辈身上发扬光大。

在石牌校区青海湖(今华工北湖)南一处被树林荫蔽的幽静角落,坐落着刘义亭。该亭是为纪念晚清抗法援越和抗日保台著名将领刘永福而建。亭中有一石碑,刻字乃是邹鲁校长所书。“登斯亭者,咸能继将军欲汝御侮之志,则民族复兴可指日焉!”这语重心长的一句话,刻在了在场每位同学的心上。我们都感受到了中大精神在抗战时期的担当,和孙中山先生、邹鲁校长等创校人给予中大学子的厚望。


随后我们一行人寻访立于贺兰山上的校庆十周年校训石。在校训石面前,我们庄严肃立,诵读《中庸》原文。“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声浪拍打在校训石上,也激荡着每位同学的心弦,让我们铭记诚意正心的为学处事之道,久久不息。

校史游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石牌校区的南门牌坊。这座牌坊奠基于十周年校庆之时。牌坊的中门外、内门额分别篆刻时任校长邹鲁所书“国立中山大学”和“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等字。“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是中山先生在民族主义第六讲中提出恢复中华民族“固有的旧智能”的所指,也是中山先生对中大学子的谆谆教诲。

由于时间所限,我们很遗憾没能参观西门石牌坊。但此次的校史游已是不虚此行。我们走过中大意气风发的发源地,仰望中大石牌校区建设的辉煌,抚摸过抗战时期留下的伤痕……我们将创校人的筚路蓝缕、中山先生对中大学子的期望、抗战时期中大师生坚毅一一铭记在心。
访旧寻根,看见的是历史记忆,看不见的却是中大精神的赓续与传承。值此中山大学九十四周年校庆,我们会带着这一份感动和敬意,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与责任,开创传承中大精神、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大学新的历史篇章!
活动感想
今日之行,我从那美轮美奂的建筑,从那碑石亭刻中感受到的除了美的体验,更多的还是创校先生们对校园建设的良苦用心、对中大学子的殷切期望还有无限的救国热忱。
在那民族危难之时,中山先生一纸帅令着建我校,而无数先生呕心沥血建设之经营之,学子求学笃行,所有艰难困阻也终为“救我中华”的信念所冲破。
我在刘义亭“登斯亭者咸能继将军御侮之志,则民族复兴可指日焉”的碑文中读到的,满是那复兴民族的迫切,满是那对中华的深情。再反观自身、反观当下,中大学子可还有先生们那般热忱,可还能担先生们那些期盼。中大成于国难之时,为救国、为拯中华而立。保中华文脉,扬中华威风,这是中大的使命,是中大人的使命,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望诸君共勉,心怀兴华之志,谨记先生训诫,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把世界文化迎头赶上,把中华民族从根救起”!(原文顺序为先民族后文化,此处我调换了一下)
——外国语学院 刘雨桉
2018年11月11日是中山大学94周年,我们中山大学南校园和东校园的同学参加了中大精神文献选读实践教学活动。我们去了很多地方,文明路,鲁迅纪念馆,国立中山大学旧址,中大北校园,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农学院,南门牌坊,西门牌坊,校训石等等。我对历史非常有趣,但是有时候我觉得中国或者中大的历史很难理解。所以呢,这个活动是一个好机会为更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我们中山大学的历史和来源。
我们的第一个地点是文明路校址,那里我们参观了文明路钟楼,广东省国立中山图书馆,鲁迅纪念馆,国立中山大学天文台旧址。在鲁迅纪念馆,我以为这是博物馆,一进去我们能看到国民党的旗子,然后我们进了一个地方有些雕像和中国革命时代的东西。后来我才知道这是纪念馆因为有很多鲁迅先生的小传和他的成就。我们的第二个地点是石牌校址,我们参观了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农学院,南门牌坊,西门牌坊,中山先生铜像原奉置地,文学院,法学院,刘义亭等。这里我觉得很有意思,虽然它们的故事和历史很有意思,我对这栋楼的建筑风格更有意思。我觉得中国风格的建筑是最好看的。虽然每一栋楼都看起来一样,但是它们有自己的故事和历史,瓦顶的样子,墙上的画,每一栋楼的位置都有自已的意思。最后,我们去校训石。我觉得这是我们实践的目标,虽然我至今还不知道石上的历史是什么意思,但是我知道的是这个石牌对中山大学的影响很大。
虽然我的汉语水平低,虽然我有时候听不懂老师,助教和同学说的话,但是这次活动留下了很难忘的回忆。可能在未来有人问我“你去过这些地方吗?”我能得意的回答,“我们中大精神的同学都已经去过!”。谢谢中山大学,谢谢陈长安老师,助教师兄们,同学们!
——资讯管理学院PANGESTU ADRIAN TRIPUTRA
(李诚,印度尼西亚留学生)
2018年11月11日, “中大情深文献选读” 陈长安老师的公选课举行实践教学活动。本人认为这个活动是挺有意思的,也是很好的教育方法。
虽然我们只去了一天,但走过好多地点:中大东校园牌坊、文明路校址(文明路钟楼、鲁迅纪念馆、龍虎牆舊址、北齋舊址、天開文運、中大天文台舊址)、中大北校区(中山医科大学、北校图书馆、孙中山学医纪念像)、石牌校址(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农学院、五号楼校史馆山茶园、四号楼马克思主义学院、孙中山先生像、文学院、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刘义亭、校训石)、西门牌坊等等。
参加这个活动,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这些知识在课堂里面陈老师已经讲过了,但能直接去看、能在那里感受,我觉得印象更深。在这个活动,让我最记住是在校训石时。在那跟陈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读校训原文,引起了我很多感触。当个中大学生,能在11月11日这一天站在校训石前面读原文,让我觉得我要按照校训更努力、更加油、认真学习、成为一位良好中大学生。从心底里,非常感谢陈老师和张助教、孙助教举行这个实践教学活动。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让我们学生可以一边学习知识一边创造记忆。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NGUYEN PHUONG QUYNH
(阮芳琼,越南留学生)
大家好,我是蔡妙兴,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留学生。选了中大精神文献选读课,感觉非常不错。我们作为一个中大学生就应该了解中大校史,中大现状等。最特别的是一个中大学生也应该传承我们学校的中大精神。我们上这门课,除了在教室里学习,还进行了实践教学。
11月11日的那一天,刚好也就是国立广东大学成立94周年,我们参观了几个地方:文明路(广州鲁迅纪念馆),中山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北校园),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以及南门牌坊。这次实践教学收获挺不错。老师很仔细地给我们讲和解释,助教有时也补充讲了一些。来到校训石碑,老师还让我们一起读了校训原文。这时,能成为中大学子感觉非常骄傲。总之,这此活动举行得非常充分。
感谢学校,老师,和助教,给了我们机会参加实践教学。希望未来还有更多类似的活动。
——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 NOVIANTO
(蔡妙兴,印度尼西亚留学生)
11月11日,在陈长安老师及两位助教的带领下,我们完成了中大精神课程的第一次实践教学活动,收获颇丰。这次活动因为教学景点充足,使得实践安排紧凑,不散漫,我们的情绪一直高涨。在出游过程中,古老的建筑、静默的遗迹、庄严的雕像等,无一不显现出中山大学的历史风韵,让我们肃然起敬。这也使我们今日的游览,不再是简单的故地重游,而是对历史使命的传承,对中山先生高尚精神的再一次瞻仰。我们希望以后还会有更多类似的实践活动,为我们中大精神的课堂增添一抹亮色。
——南校园第五组
二零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正值我校中山大学成立九十四周年之际,我们“中大精神文献选读”课程举行了一次行程完备、意义十足的实践教学活动。我们在陈长安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中大新旧多个校址,通过亲身的实地参观来感受中山大学那一份厚重的历史,去感悟这所近百年的名校代代相传的文化精神!
首先,我们第一个抵达的地方是东校区的北门牌坊,这里在一个月前刚树立起“扎根中国大地,争做世界一流”的鲜明标志,这表现出了中大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的紧密结合,中山大学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接下来,我们到了文明路时期(建校之初)的校址,现在这里也是国名党一大会址的纪念馆和鲁迅广东纪念馆。
宏伟的钟楼虽仍坚韧挺拔,却早已不复初新,它静静矗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那一段不平凡的岁月。临近中午,我们在北校区的学一食堂里享用美味的午餐,随后继续参观北校四处。作为医学大本营,北校园的图书馆里面饱藏着与医学相关的种种学术著作,但是这间不大的图书馆,却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去。它曾在二战时沦为日寇的人体生化实验基地,在这其间我们死去的同胞不计其数。中大学子理应牢记这段屈辱的历史,发奋图强,以不凡之风貌更好地面向未来。
下午,我们参观了中大石牌地段的校址,那里如今成为了华南农业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校区。虽然现在石牌已经不再是我们的校址,确认能从中感受到中大初创筚路蓝缕的种种精神内涵,请让我在此为为了中山大学校区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邹鲁校长等人点赞!由于时间限制,我们只简单看了一下西门老牌坊。中大精神在四处扎根传承,我们新一代中大学子也理应秉持中大精神,发扬先生遗风,为中大和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
——外国语学院18级日语系 吴雨恒
+中山大学团委+
+文案:陈溪如 魏国太+
+摄影:孙海腾等+
+责编:赖铭叶+
+审核:康遍霞 马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