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2015-2016学年度第一届中山大学青年研究大赛的通知
各校区团工委、各二级单位团委(团总支)、各学生团体: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不断增强大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深入推进大学生“四进四信”工作,促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引导广大学生投身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当中,了解中山大学青年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更好地服务学校发展建设大局,为培养具有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和家国情怀的中山大学学生建言献策,校团委青年研究中心决定开展2015-2016学年度第一届中山大学青年研究大赛。
本次比赛优秀作品将结集出版,比赛同时为2017年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竞赛选拔人才、储备项目。校团委将对个别优秀个人和项目进行长期支持,并推荐至“挑战杯”的省赛或国赛。
一、活动主题
中国梦 青年志 中大人
二、活动形式
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田野调查、亲临实践等方式开展调研,充分分析材料,撰写15000字左右的社会调查报告。
报告要有突出的研究性和学术性,发现有抄袭行为的取消评选资格,引文参考文献等需按照《中山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规范标注清楚。
三、选题范围
题目由参赛团队自主确定,选题可参考但不限于以下范围:
- 中山大学青年的学习情况;
- 中山大学青年的就业情况;
- 中山大学青年的心理状况;
- 中山大学青年新媒体的发展状况;
- 中山大学青年的体育锻炼情况;
- 中山大学学生社团发展情况;
- 中山大学某类学生群体(如艺术特长生、体育特长生)的状况
- 中山大学贫困专项生现状调研(由青年研究中心统筹);
调研对象必须以中山大学青年为主,鼓励通过调研其他学校形成对比研究。个案访谈须有一定深度,问卷调查应注重抽样的科学性,不鼓励使用网络问卷(除非研究特定问题)。
青年研究中心同时将选择若干重大课题组成项目组,参与到比赛中。鼓励结合文科类本科生科研项目、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来开展;鼓励积极参与社科类导师的在研项目;鼓励结合调研结果发表论文。
四、参与对象
中山大学全体在读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
五、活动流程
青年研究中心将根据比赛进程,定期举办各类培训会,具体主题、时间和地点另行通知,请关注中山大学团委网站、中山大学团委微信。
(一)11月16日前:报名参赛。
报名表电子版于当天23:00前发至sysuqnyjzx@163.com,邮箱已设置自动回复;报名信息是通知参加培训会的依据,务必准确。
(二)2015年11月16日之后:选题培训会。具体情况另行通知,请关注中山大学团委网站、中山大学团委微信。
(三)2015年12月10日之前:组建团队、联系调研对象,填报《中山大学青年研究大赛立项申请书》(以下简称《立项申请书》)。
电子版于当天23:00前发至sysuqnyjzx@163.com,邮箱已设置自动回复;纸质版(一式三份)交至各校区团工委(东校区交至明德园六号三楼321室,南校区交至熊德龙学生活动中心308室,珠海校区、北校区交至团工委办公室)。电子版与纸质版均须报送。
(四)2015年12月31日前:各队伍进行分组答辩。确定立项项目、公布获资助团队名单。具体事项另行通知。
(五)2015年1月24日前:各队伍填写《中山大学社会实践团队队员个人责任书》,由校团委统一办理保险手续。
(六)寒假:开展初步调研。
(七)2016年2月28日:中期考核会。调研团队形成初步报告,报告研究进展及初步结论。具体情况另行通知,请关注中山大学团委网站、中山大学团委微信。
(八)2016年4月17日前:各团队网上提交调查报告。
第一轮评审将在网络上进行,评委的评审意见会返回到相应参赛团队中。
(九)2016年4月下旬:邀请有关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社会调查报告进行网络评审,并按评审成绩排序遴选出最优秀的15支队伍进行公开答辩。
(十)2016年5月8日:举行公开答辩。
(十一)2016年5月15日前:获奖队伍根据评审专家意见修改调查报告并重新提交,而后结集出版。
六、资助办法(约11000元)
拟立项资助30支团队,其中重点团队每支资助500元,一般团队每支资助300元。资助金额在提交社会调查报告、审核合格后统一拨付,不提交社会调查报告或出现态度不认真、抄袭等情况的,将取消资助资格。
立项资助队伍可根据报名队伍数量进行调整,一般不超过报名队伍数量的50%。
七、奖励办法
(一)获奖团队
比赛评出青年调查报告特等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8名,其他为优胜奖(校级奖励)。
进行公开答辩的15支队伍决逐特、一、二等奖,由答辩成绩决定。三等奖由网络评审成绩排序产生。
(二)优秀指导教师
比赛评出优秀指导教师1名,奖励特等奖获奖团队的指导教师。
八、承办单位:共青团中山大学委员会青年研究中心
联系人:吴小龙 电话:15521160227